爱电竞
爱电竞
爱电竞

爱电竞介绍

1949年东北军区作出令人称奇的预言,金日成南征潜藏重大隐患,一年后精准命中
发布日期:2025-08-27 10:16 点击次数:171

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的前夕,一支由3个师组成、兵力超过5万的神秘部队,先后由中国境内秘密调遣至朝鲜,这支部队便是日后为世人所广泛熟知的“朝鲜师”。

在这场历经血雨腥风的中国解放战争东北战场上,这支历经考验的生力军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朝鲜领袖金日成同志对他们寄予了无限期望,正是基于这5万人的“朝鲜师”,朝鲜人民军的主力部队得以壮大,扩充至17万之众。

然而,情绪各异。朝鲜师并非如金日成所坚信的那般所向披靡,其内部亦存在若干隐患。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半年,我东北军区在送朝鲜师返回朝鲜之际,便在其内部资料中对三支朝鲜师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指出了若干根本性的问题。

或许这些信息并未传达至朝鲜党的同仁。七十余年后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资料,不禁对东北我军的战略素养与远见卓识赞叹不已,它们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堪称独一无二。

一、五万朝鲜师起源

朝鲜师,顾名思义,其成员均为朝鲜族人。然而,为何会有数以万计的朝鲜族人选择加入中国军队?在这场朝鲜战争中,这支朝鲜师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朝鲜师的起源,其根由可追溯至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自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以来,持续进行殖民统治,导致众多朝鲜民众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纷纷逃往中国东北地区。

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自此野心急剧膨胀,意图将朝鲜人民世代居住的土地,完全转变为大和民族的领土。日本实施“日人移韩、韩人移满”的政策,不断加剧日本人向朝鲜半岛的移民规模,与此同时,强迫大量朝鲜人迁往伪满洲国。

依据统计数据显示,至1945年日本投降之际,东北地区居住的朝鲜人口已攀升至216万之众。他们数十年来背井离乡,尽管有家国在召唤却无法归去,朝鲜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深植心中。在20世纪30年代,中共在东北地区展开了抗日斗争,众多朝鲜同胞踊跃加入东北抗联,其中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高级指挥人才。

金日成曾担任抗联第一军的师长。抗联第一军的参谋长李红光,在抗日斗争中英勇牺牲,成为在东北牺牲的朝鲜人中级别最高的英雄。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第三军第一师师长李福林、第六军第一师师长马德一、政治部主任徐光海等众多英勇将领,均在白山黑水之间献出了宝贵生命,共同谱写了一曲中朝两国人民团结抗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丽史诗。

金日成,抗联时期前排右二。

值得关注的是,众多朝鲜族同胞在与我国人民漫长的战斗历程中,孕育出了深厚的情感,他们选择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其中,声名显赫的作曲家郑律成便是其中一员。身为朝鲜族,他所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洋溢着激昂慷慨、雄浑磅礴的气势,后成为解放军的军歌。王震曾赞誉他为“继聂耳、冼星海之后,我国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先驱者之一”。抗战胜利后,他返回了朝鲜,然而不久后他又回到了曾经浴血奋战的祖国,并最终加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郑律成、丁雪松

步入解放战争阶段,十万雄师的中共建军挺进东北,在东北局的坚强领导下,坚守东北抗日阵地的朝鲜族武装力量中的大部分成员选择留下,与人民解放军并肩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朝鲜之间形成了非同一般的深厚感情与紧密联系。这并非仅仅是单方面的支持,因为在我国的艰难时刻,朝鲜人民也给予了我们无私的援助与支持。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我国朝鲜族武装力量陆续被整编为三个正规师,纳入四野序列,它们分别是156师、164师和166师。每师兵力逾万人,若将四野其他散布的朝鲜籍官兵计算在内,总计超过五万人。

随着四野成功履行解放东北的使命,转而南下展开作战之际,朝鲜半岛的局势亦日渐紧绷。彼时,金日成所率领的北方政权与李承晚的南方势力正陷入激烈的对抗。鉴于我党对朝鲜革命的支持立场,我们响应金日成的请求,批准朝鲜军队成建制地回归其祖国。

鉴于当时朝鲜族官兵普遍怀揣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那些随四野南下的朝鲜族同胞,他们面临语言障碍、生活不适以及对本国革命事业的牵挂,情绪波动显著。鉴此,我军立即启动了将朝鲜师遣送回国的紧急行动。

自1949年7月起,直至1950年4月,超过五万名朝鲜族官兵陆续返回朝鲜。

二、吝啬的大哥

朝鲜军队重返故土,不仅战士们归心似箭,他们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亦然。应金日成元帅的请求,中国慷慨地将所有这些装备悉数赠予朝鲜。

例如164师,该师共有官兵10921名(原本是中国人的师长、师政委全都调走,让朝鲜人副师长、副政委接任,剩下的全是朝鲜人)。这个师原有的装备原封不动,全都友情赠送给金日成,包括如下装备和物资:

共计战马734匹,配备长枪5297支、刺刀5356把、短枪580支,轻机枪320挺,重机枪104挺,冲锋枪246支,战防枪8支,以及自动步枪1支和讯号枪14支。此外,装备枪榴弹筒32个、掷弹筒67个,拥有六○炮87门、火箭炮3门、迫击炮26门,战防炮12门,步兵炮和平射炮各1门,机关炮2门。

金日成对此举措深表谢意,特地派遣特使金一(当时担任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赴北京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进行面谈,向中国人民表达了他由衷的谢忱。他特别感激毛主席及中国共产党同仁,对朝鲜革命事业以及统一大业的坚定支持。

此事意外引发苏联不满。

斯大林不支持金日成迅速用兵。

实则,外界所传并非那般晦暗,诸如苏联不愿见朝鲜实现统一,刻意挑起南北对立、构筑缓冲区的说法。回顾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曾经历前所未有的紧密团结(需注意的是,这是史无前例的团结),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对北朝鲜的支持均极为坚定。

斯大林为何未急于采取军事行动?其背后因素与美国有关。

众所周知,李承晚政权的支持者乃是美国,虽承诺与苏联一同撤回驻军,允许朝鲜问题由朝鲜人民自行解决,但斯大林对美国人始终存有疑虑。若金日成过早采取军事行动,扩大战事(当时南北双方已在局部区域爆发冲突),难免会招致美军的介入。

此类干预终将导致美苏之间的对峙加剧。斯大林的战略焦点始终集中在欧洲,而非亚洲。在德国,美苏两军正面相对,百万大军严阵以待。一旦稍有火花,便可能瞬间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苏联所不愿目睹,亦无法承受的局面。

斯大林的基本立场在于,他赞同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国——朝鲜——实现半岛统一,然而他并不倾向于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此举可能加剧局势紧张,进而使美苏之间的矛盾迅速升级。

金同志部署军队回国之际,苏联方面显得颇为不适。我们曾对金同志使用武力表示反对,而中国却派遣了数个师团的兵力,这究竟意欲何为?

尽管当时苏、中、朝三国关系密切,虽有分歧,但表面上仍保持着和善,毕竟同属一家,自家人自当相互尊重,不宜自相残杀,以免让外人得以取笑。

仅两个月后,朝鲜师启程入朝之际,苏共中央政治局特地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以相对温和的措辞,对中朝两国的举措进行了委婉的批评。会议集中讨论了朝鲜当前的局势,并通过官方文件的形式,就朝鲜劳动党未来的行动方向作出了两项重要决议。

首先,我党在南朝鲜积极推动游击战,旨在构建解放区并筹备全民武装起义,以推翻反动政权,并确保朝鲜半岛统一的伟大使命得以圆满实现。

全力强化朝鲜人民军。

决议一出,朝鲜与中国皆惊愕。

朝鲜为何显得强硬?因其背后强大的苏联盟友过于强势,似乎不太顾及其颜面。

朝鲜得以强盛,离不开苏中两国的坚定支持。若失去这两大助力,北方如何能与南方抗衡?金日成向我国请求召回朝鲜军队之际,亦期望苏联能同步提供人力和物资支援。

遵循苏联过往的惯例,在二战期间,为了应对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苏联红军毅然展开了实际行动,最终彻底摧毁了这支拥有70万兵力的日军。在中国解放战争的初期阶段,苏联一度扮演了“维持会”的角色,派遣军队驻守沈阳、长春、大连等城市,静候中共军队的到来以接管这些地区,此举令美国和蒋介石深感愤怒。

若苏联红军此刻能够抽调部分兵力,抑或联合海军舰队共同行动,李承晚伪政权的覆灭便将是势在必然。

决议一经下达,便无可更改。苏联驻朝大使将此意转达给金日成后,苏联的援助政策果然发生了转变,从派遣军队转变为提供物资。尽管如此,北方这位“大哥”在表面上仍需维持体面,因此并未派遣完整的军队,而是派遣了众多军事顾问,协助金日成训练军队,并指导他们熟悉苏联制造的武器装备。面对这位“老大哥”的吝啬,金日成不禁感到几分恼怒。

关于朝苏两家的这点纷争,我们先暂且搁置不谈。那么,中国目前又面临了怎样的困惑呢?

中国感到被苏联误会。

三、毛不支持立即开战

我国本意,实则并不倾向于金国立即采取武力行动。

尽管美军已撤离,然而其主力依旧驻守于日本列岛,保持着将主力部队迅速部署至朝鲜半岛的潜力。纵然美军并不支持李承晚向北方发动战争,但若李承晚这一傀儡政权遭受打击,美国断然不会袖手旁观。

因此,当金日成的使者金某抵达北京表达谢意之际,其话语间透露出对与南方开战充满信心的态度。毛泽东立刻敏锐地洞察到了金日成背后深层的意图。

毛主席指出,若非原文,其意大致是:你们是否真心要对抗李承晚?朝鲜的统一,终将依靠武力来完成,对此我们坚决赞同。

若战,需考虑数点。

万一美军介入?

其次,若美军不介入其中,将日军派遣作为炮灰,我国能否抵御日军的进攻?

未曾料胜,先须料败,此乃兵家恒定之理。毛泽东的思虑并无超常之处,他坚信朝鲜人对此理应有所理解。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金一特使对此并无相应思想准备,他仅以简短的表述回应,称凭借我们强大的朝鲜师力,应当能够胜任。

毛泽东略显惊讶,继而补充道:“若是朝鲜同志执意要与美国人交战,按照我国当前的局势,恐怕难以提供援助。言外之意,人民解放军正忙于追击国民党军队,清剿大陆上残留的敌对势力,加之对宝岛的攻取尚未完成,事务繁重,实在难以分身援助朝鲜。”

更深层次的考量在于,亚洲革命的内核力量目前正集中于我国,而非朝鲜。若因朝鲜局势的波动而导致我国统一进程受阻,那么你们将如何承担相应的责任呢?

此意并无官方文件予以佐证,仅是笔者对彼时局势的个人推测而已。

金一沉寂无声。毛泽东的此番表态,显然与苏联持相同立场,共同否定了急于动武的提议。

然则中国共产党的同志们考虑到情面,并未直言拒绝,而是详尽陈词、适时引导,将是非曲直一一道明。至于未来的道路如何选择,终究取决于朝鲜同志们的决断。

金日成访问我国,其首要使命固然在于对我国的感激之情,但更关键的是,他寻求得到毛泽东同志对迅速采取军事行动的支持。他们未曾预料到,若毛泽东同志不同意,朝鲜将如何作出回应。

外交新手金一对此显得无所适从,最终仅以敷衍了事的方式,再次对中国党对朝鲜的慷慨援助表示感谢,随后回国向金日成汇报了毛泽东的指示。

金日成深表认同毛泽东的观点,然而内心激荡着驱逐美帝国主义、消灭李伪政权的雄心壮志。他一边审慎思考全局态势,一边积极推进备战工作。凭借五万朝鲜师的骨干力量,他迅速扩大了军队规模。

起初,朝鲜人民军仅拥有3万兵力。基于5万朝鲜师部队,人民军得以扩编壮大。至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之际,人民军的总兵力已增至10个师、1个坦克旅、1个摩托车团、1个炮兵团以及1个高炮团,合计达到了17.5万人,是原规模的近6倍。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师级以上干部均源自东北抗联、义勇军或解放军。

如此迅猛的扩充军力,加之与解放军的深厚渊源,苏联人对其中存有微词,亦不足为奇。

中国方面始终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论是从普遍的军事规律来考量,还是单就金日成依靠其扩充的5万朝鲜师而言,这些部队的战斗力,恐怕并不如金日成所期望的那样强劲。

在研读164、166、156三个师的史料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

四、朝鲜师缺大兵团战经验

朝鲜师非四野主力。

以156师的成立为鉴。该师成立于1948年2月,起初名为独立第6师。其骨干力量,包括吉东军分区的独立3团、独立6团,以及吉南分区的独立71团,实则均为罗帅在东北积极创建的二线兵团。这些部队并非以新四军或山东八路军的编制为基础进行扩编,因此在战斗力上与主力部队存在较大差距。

东北战区在前两年所经历的几场激战,诸如四战四平、三渡江南以及四保临江等关键战役,156师并未参与其中。该师根基较为薄弱,且未曾经历残酷实战的磨砺。故而,称其战斗力水平薄弱或许有些过誉,但要说其战斗力强劲,那也是极为有限的。

历经数场战役的洗礼,164师亦参与了围困长春的战役。然而,若追溯164师的渊源,其底蕴实则不如156师深厚。该师成立较156师晚两个月,成立于1948年4月,其基干部队源自吉南、松江、牡丹江三个军区,本身就结构复杂,且历经三次补充与扩编。即便参与了长春之战,但众所周知,那场战役只是开了一个头,101军感到了压力,于是战略调整为长期围困。此类战役对于参战部队的锻炼并不显著。因此,当四野大军南征时,164师并未随军出征,而是留驻长春,担负起卫戍重任。

拼搏向前,守土有责,此乃沿袭已久的法则。164师岂有不向往南征分羹之理?实非不愿,实乃力不从心。

“该师过往仅参与过小型战斗与长春围困战,未曾有过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实战经验。”

“该师官兵文化素养较高,战斗作风坚韧不拔,作战态度积极,然而在大型兵团作战方面尚缺乏经验。”

为何我们频繁提及对朝鲜人民军战斗技巧的赞誉?

朝鲜半岛的统一之战,无疑将是一场规模宏大、激烈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宗旨并非仅仅攻占一座城池或一片土地,而是旨在全面、彻底地剿灭李承晚的军队。其作战模式不可避免地将以大规模兵团的对抗为主。虽然三个朝鲜师在解放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但大多数部队并未亲身经历过如此规模的兵团作战,这构成了朝鲜人民军的一个先天缺陷。

谈及此节,我们不妨追溯而明,我国何以如此慷慨地促成朝鲜师顺利返国之举。

在美苏冷战对峙的紧张氛围中,将部队派遣至朝鲜无疑是在火堆上添柴,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忧,苏联才不敢向朝鲜大规模派遣军队。

中国本意非火上浇油。

在我国看来,这三个朝鲜师共计五万人,实不足以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将他们遣返朝鲜,亦非旨在鼓动朝鲜发动战争。以如此微薄的兵力,又怎能掀得起巨浪呢?

史料揭示,将这五万人遣返的背后,中国领导人承受着难以言表的苦涩。新中国的财政压力颇重。

1949年11月15日,周恩来在与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的交谈中明确表示,我国当前正面临严峻的财政经济挑战。目前,国家资助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达450万人,国有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工人与职员约有150万人。展望至1950年底,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全面解放,各省的部队以及地方军阀的军队将融入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加之国家机关和企业的持续增多,依赖国库维生的总人数预计将攀升至800万,这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促使朝鲜师重返故土,实则亦是为缓解财政负担所采取的措施。

自然,历经中国解放战争洗礼的朝鲜师,其战斗力仍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对抗李承晚拼凑而成的伪军时,更显其作战实力。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官方媒体发布报道,揭露李承晚伪政权擅自越过了三八线,向北发起侵略,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实施了突如其来的攻击。此次冲突,乃美帝国主义蓄意挑起,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言,则是一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抗美卫国之战。

朝鲜人民军迅速发起反击,初战之际便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1950年6月28日,战事仅持续三天,人民军便一举攻占汉城,李承晚政权节节败退。

随着战线的持续南移,朝鲜师在大型兵团作战方面的不足,这一致命的缺陷终于暴露无遗。

苏联驻朝鲜大使什特科夫在1950年6月26日向苏联发送的电报中提到,朝鲜人民军仅经过两天的战斗,便显现出若干显著失误。

自作战行动伊始,随着部队与军团的前行,各参谋部间的垂直联系便告中断。由于无法与任何一师建立稳固的通信,人民军总参谋部在首日便丧失了指挥战斗的能力。(笔者深感遗憾)

各部队指挥官均未主动与上级参谋部建立联系,且营级以上指挥机构在未获上级参谋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调整部署。总参谋部迄今为止,尚未与参与东海岸行动的旅团及第12步兵师建立有效沟通。

什特科夫所提及之点,无一不精确击中师级指挥官的短板:战略视野的不足。

当然,在我们人民解放军中,此类所谓的“缺点”实则更像是一种独特的“特点”。师级指挥官的职责本就不在战略层面,战略层面的设计与规划属于方面军首长和兵团首长的职责范畴,最多延伸至纵队司令。若师级部队的战略方向有所偏差,自然有更高层次的指挥官负责纠正。

对于朝鲜人民军而言,情形却截然不同。那些曾于解放军中身居师级指挥岗位的军官们,此刻却身处方面军指挥的岗位。他们未曾参与过大兵团的作战,更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这样的特点反而变成了他们的短板。

在美军成功实施仁川登陆之后,朝鲜人民军在大兵团作战方面的不足之处被进一步凸显,那些曾由金日成所寄予厚望的朝鲜师团,最终并未能成为统一朝鲜半岛的英勇力量。

言语难尽其意,今仅以此段隐秘与诸君共鉴。如感兴趣,敬请私信告知,我愿与诸君一同揭开更多历史之秘。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
爱电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