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双榆树小区,一间堆满杂物的民宅里,气氛紧绷。王宁,85后,一个看起来特普通的年轻人,站在一群投资人面前,手里攥着PPT。他的梦想和投资人的疑虑,现场空气都能切开。
那时候,泡泡玛特连“盲盒”这个词都没火,只有两家小店。投资人盯着他,问能不能成,大家心里其实都没谱。有人当场拍板:200万,10%股份,别问未来。
13年过去,2025年,泡泡玛特已经开到40多个国家,市值冲上3000亿港元。英国伦敦的街头,有人为了抢拉布布盲盒直接干架。那个当初敢押注的投资人,如今成了“神话”。
时间推回2015年春节,王宁一个电话,说东丽I9卖爆了。投资人说,那一刻他觉得这条路走对了。耐心和坚持,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傻气。
当时,大家都在追AI、追硬科技,没人瞧得起“卖玩具”的。盲盒=赌博?这个标签,贴得死死的。泡泡玛特的成功,在很多投资人眼里,是个意外。
泡泡玛特的逆袭,其实根子不在“风口”。投资人看到的,是IP加零售的底层逻辑。他看重的,是王宁办公室堆满的用户调研问卷,是对人的信任。
王宁不是潮人,但对设计的敏感是天生的。他第一次见面没聊模式,只说想让年轻人买到喜欢的东西。这种朴素的野心,比任何PPT都让人信服。
2014年泡泡玛特亏损两年,同行都劝王宁赶紧止损。那位投资人却选择低价转让股份,用来激励团队。他坚信,能把民宅做到上市,这种人不会差。
泡泡玛特不是简单卖货,是真正做文化输出。2025年,全球化浪潮下,制造业拼的是性价比,文化出海拼的是IP人格化。拉布布在伦敦爆火,不只是因为便宜,而是英国年轻人找到了情绪共鸣。
泡泡玛特没走“跨境电商”的老路,直接在海外当潮流文化运营商。甚至在韩国首尔开主题乐园,这种打法,同行很难模仿。IP人格化,成了出海的密码。
投资圈后来都说,99%的投资人错过了泡泡玛特。背后其实是思维的断层。资本圈太看重模型、技术,忘了消费生意本质是人性。
王宁在北大拉来的同学,现在还都是公司高管。门店设计稿,2025年依然他亲自把关。这种“业余”做法,对资本来说不专业,但正是稀缺的长期主义。
中国品牌的国际化,泡泡玛特撕开了一个新口子。投资人说,70后和85后创业者都变了,90后想的是让世界喜欢中国IP。40年改革开放,骨子里多了自信。
从义乌小商品到原创IP,泡泡玛特其实是中国品牌认知的升级。Z世代不再迷信洋品牌,2025年《原神》《黑神话》都证明了中国文化产品能红到全球。泡泡玛特的千亿市值,只是个注脚。
现在的泡泡玛特,面对的挑战是初心。黄牛用软件抢购,二手市场拉布布溢价十倍,变成社交货币。品牌正在经历最严苛的考验。
限购、积分、英国门店紧急停售,泡泡玛特都试过。真正的解法,其实藏在更深处。IP的本质是人格化,品牌只有把用户共鸣放在第一位,才能不被流量异化。
1000亿美元的目标像珠峰,前路却不平坦。海外市场的文化隔阂,是最大暴风雪。在日本,潮玩文化有根基,泡泡玛特得用本土IP打破偏见。
欧美市场,Z世代讲究可持续消费,盲盒的随机性可能被质疑浪费。投资人提醒,中国品牌出海不能只卖产品,要输出文化逻辑。泡泡玛特靠“潮玩+社群”模式,在伦敦、首尔扎根。
每个中国品牌都在攀登自己的珠峰。泡泡玛特的挣扎,是所有中国品牌的缩影。华为突破技术封锁、比亚迪搞新能源,哪一个不是扛过风雪。
那位投资人说,能把民宅做到上市的人,骨子里有抗风雪的基因。中国消费品出海,靠的不是一时风口,而是长久的耐心和文化自信。
2025年,泡泡玛特站在下一个十字路口。资本市场、用户、同行,都在等一个答案。珠峰的路没有回头,每一步都写着时代的印记。
下一个十年,泡泡玛特会不会是昙花一现?没人能给出答案。风雪还在吹,故事还没结束,所有赌注都悬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