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今年股价几乎没动,市盈率跌到7倍多,股息率超过7%,但市场就是不买账。
同一时期,不少业绩亏损的公司反而涨得风生水起。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A股市场最现实的游戏规则——股价从来不是跟着报表走,而是提前押注所有人对未来的判断。
去年四季度格力净利润下滑近五成的时候,股价还能维持在50元以上。
现在预计全年净利润能到320亿,比2020年221亿高出近100亿,股价反而跌到42块。
市场早把空调行业增速放缓的预期打进了价格里,等中报真出来的时候,即便数据符合预期也掀不起水花。
这种玩法就像赌场里猜大小,等开骰盅的时候,赌客们早就押完下一局了。
银行股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某大型商业银行净利润从900多亿缩水到700亿,股价照样翻倍。
格力作为空调行业绝对龙头,股息率比这家银行高出六成,市盈率却和银行股差不多。
资金宁愿去追业绩下滑但有政策预期的银行,也不愿给现金流稳定的制造业龙头溢价。
这种选择暴露出当前市场的真实心态——宁可要朦胧的想象空间,也不要看得见的真金白银。
数据不会说谎。
格力当前1.76倍的市净率,处在十年里最低的4%区间。
家电行业研究员李明算过一笔账,按现有分红比例,光靠股息五年就能收回三成本金。
但市场现在对这类数据视而不见,资金集体扎堆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充满变数的赛道里。
去年涨幅前十的个股中,六家当期净利润是负的。
专业机构的行为更值得玩味。
二季度末持有格力的公募基金数量比年初减少23%,外资持仓比例创三年新低。
这些本该最看重估值的资金,实际操作却跟着市场情绪走。
某券商家电分析师私下透露,现在推格力根本拿不到派点,买方只愿意听机器人、算力这些新故事。
空调行业本身也在经历深刻变化。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家用空调零售量同比微增1.2%,但均价下降5%。
格力在保持43%市场份额的同时,不得不参与价格战。
竞争对手美的已经将15%营收来自海外,格力这个比例还不到8%。
这些细节都被市场拿来佐证增长乏力的预判。
资金的选择从来都有其合理性。
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到3%,格力7%的股息率理论上应该吸引更多配置型资金。
但现实是,险资今年增持最多的是电力股,外资更偏好白酒。
某保险资管负责人直言,他们担心地产链风险传导,宁可要5%股息率的公用事业股,也不要看似更高的制造业分红。
家电下乡政策正在酝酿新一轮补贴,这可能是潜在变量。
2008年那次政策刺激让空调农村保有量从每百户12台跃升至35台。
但这次市场反应冷淡,券商测算即便补贴落地,对龙头企业营收拉动不会超过5%。
这种克制反应恰恰证明,预期透支后的市场需要更强催化剂。
格力账上躺着1500亿现金,每年研发投入超过60亿,在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部件领域持有1.2万项专利。
这些硬实力在牛市时是加分项,在当前市场却抵不过一个"旧经济"的标签。某百亿私募基金经理说得更直接:现在市场在为十年后的产业格局定价,谁还管你现在仓库里有多少存货。
真正的转折可能来自分红政策变化。如果格力把分红比例从现在的50%提升到70%,股息率将突破10%。但公司管理层更倾向保留资金应对行业变革,这种保守在激进的市场环境下反而成了拖累。对比美的连续三年提高分红率,格力的财务策略显得过于谨慎。
市场永远在重复同样的故事。2014年白酒行业被集体看衰时,茅台市盈率一度跌到8倍。现在回头看,当时反而是十年最佳买点。当下家电龙头的处境颇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空调。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人性对确定性的厌恶始终未变。
投资本质上是在不同预期之间做选择。追高那些被热烈讨论的题材股,要面对估值泡沫的风险;守着低估值高分红的白马股,又得忍受市场冷眼相待。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有适合不同资金属性的策略。
那些在40元抛售格力的投资者,可能正在某个涨停的AI概念股里寻找慰藉。而继续持有的人,则要面对净值停滞的煎熬。这个市场最公平的地方在于,每个选择都明码标价,时间最终会给所有预期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