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中美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税对峙,又按下了90天的暂停键。
8月12日的最后期限前,特朗普终究还是签了字。这份文件将此前暂停的24%关税再次延期。白宫行政令一出,中国迅速跟进,发布联合声明,同步暂停关税。然而,就在这看似缓和的局面下,中方紧随其后的两个动作,却显得极不寻-常,也恰恰揭示了这场博弈的真正底牌。
特朗普的算盘为何失灵
特朗普的关税策略,曾被他视为扭转乾坤的利器。在他第二个任期内,这根“关税大棒”挥舞得更加频繁。仅今年6月,关税收入就高达27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四倍。但亮眼数字的背后,却是无法掩盖的经济裂痕。
他本想用关税缩小对华贸易逆差,结果却是美国根本离不开中国制造,只能转向越南、墨西哥等国。这么一来,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逆差激增了40%。两年下来,美国的总贸易逆差不但没缩小,反而从7950亿美元扩大到866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逆差还将进一步扩大到7.3%。
制造业回流的梦想也同样骨感。以钢铁领域为例,25%的关税确实催生了约1.2万个就业岗位。但代价是,下游的汽车、机械等行业,因成本飙升而裁掉了超过8万人。这笔1.2万对8万的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增加的关税成本并非由出口国承担,而是由美国进口商买单,最终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高盛的研究显示,关税导致服装价格短期上涨38%,鞋类上涨40%,一个低收入家庭每年的额外支出增加了1300至3800美元。福特汽车的利润因零部件关税暴跌42%,超过3000家美国进口商直接倒闭。
盟友们也不干了
内部的经济压力是一方面,外部盟友的集体反弹,则让特朗普政府的处境雪上加霜。特朗普以为的“关税大棒”能威慑全球,结果却促使各国更加团结,寻找替代方案。
8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公开指责特朗普政府,未按约定落实减税承诺,反而对日本商品加征15%的额外关税,这与此前15%税率的协议完全背道而驰。同一天,瑞士联邦委员会也发声,直指美国在利用关税作为抬高价格的筹码。
欧洲的反应更为激烈。法国总理将美欧达成协议的那天,形容为“欧洲的黑暗日”。德国总理也明确表示,这份协议对德国经济是巨大打击。欧盟已经开始积极与印度、南非、加拿大等国加强贸易合作,抱团取暖的姿态非常明显。这些来自传统盟友的强烈不满,让特朗普意识到,事情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大豆、芯片和真正的筹码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特朗普选择先稳住中国。但就在签署延期文件的前两天,他还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最后的试探。8月10日,他发文喊话中国,希望中方能将美国大豆的订单增加四倍,并承诺提供“快速服务”。
这番喊话暴露了他的焦虑。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去年进口了1.05亿吨,其中2213万吨来自美国。但今年,中国迟迟没有向美国豆农下新一季的订单。眼看大豆就要烂在地里,豆农的压力直接传导到了白宫。然而,中国并不依赖美国大豆,来自巴西和阿根廷的供应完全可以填补缺口,路透社甚至爆料,中国的豆粕已供应过剩。
喊话无效后,特朗普只能在最后时刻签字。而中方的回应,则揭示了这场谈判桌下的真正交易。
声明发布后,中国商务部宣布了两个不寻常的动作:一是暂停对4月4日被列入出口管制和不可靠实体清单的27家美国实体的相关措施90天;二是对4月9日被列入清单的18家美企,停止执行相关措施。
这看似是中方的退让,但实际上是对等的。就在此前不久,美国商务部批准了英伟达对华出口H20AI芯片的许可证。这是一场精准的交换:你放行我的芯片,我解封你的企业。
结语
当然,这场交换也并非毫无保留。美国虽然放行了芯片,但中国网信办在7月31日要求英伟达就“安全后门”问题提交证明,这事还没解决,芯片想快速恢复销售仍有难度。
另一边,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控制也并未完全放松。三轮会谈的结果,仅仅是放开了民用物项的审批,军用领域一张许可证都没批。对于全球最大的军火商而言,这无疑是掐住了要害。
这次关税延期,不是单方面的妥协,更像是一场中场休息。它清晰地表明,贸易博弈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关税数字,进入了围绕关键技术、核心资源和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较量。硬实力,才是决定谁能在谈判桌上挺直腰板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