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亿
编辑|一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72年的一个下午,人民大会堂内正在举行一场重要的外事活动。作为周总理的英语翻译,章含之本来胜券在握,她的翻译水平在外交界是有口皆碑的。
可就在这时,周总理说了一个成语:"越俎代庖"。
愣住了。她当然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但要准确翻译成英文,她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表达。现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气氛有些尴尬。
宴会结束后,周总理把章含之叫到身边,温和地说了一句话:要再去和行老好好学习啊!
这句话让她羞愧难当。周总理说的"行老",正是她的父亲章士钊。而她与父亲之间的那段求学往事,瞬间涌上心头,让她后悔莫及。
被低估的文化大师章士钊
很多人对章士钊的印象,停留在他的政治身份上: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毛主席的老朋友。但实际上,章士钊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和文化大师。
章士钊13岁时买到一部《柳宗元文集》,从此与古文结缘。他的古文功底深不可测,对柳宗元的研究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1971年,他完成了毕生心血之作《柳文指要》,这部书被誉为研究柳宗元的权威著作。
更让人震撼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特意将这本书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并向尼克松介绍章士钊:"他是个大学问家"。这本书后来被珍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见证。
毛主席对章士钊的学问也极为推崇。建国后,毛主席每年从稿费中拿出2000元"还"给章士钊,这个"还"字很有深意。原来在1920年,曾慷慨解囊,资助毛主席等人2万银元,支持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
适应困难与理解缺失
1949年10月1日后,跟随母亲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北京,与父亲团聚。
上海的生活条件优越,到了北京却要住在一处狭小的房屋里。章士钊虽然是毛主席尊敬的老师,但他不愿给组织添麻烦,主动要求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年少的章含之很难接受。
更让她烦恼的是,父亲每天都要教她学古文古诗。对于一个习惯了上海现代生活的少女来说,这些之乎者也的古文实在枯燥乏味。她觉得父亲是在刁难自己,是在强迫她做不喜欢的事情。
章士钊看出女儿对古文不感兴趣,就安排她跟一位白俄老太太学俄语。他还特意要求女儿学完后教教自己,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增进父女感情。
可章含之哪里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呢?她只觉得从一个烦人的课程换到另一个烦人的课程,心情更加烦躁。
青春期的叛逆与错失的机会
终于有一天,父女俩的矛盾爆发了。章士钊责问女儿为什么不好好学习,章含之也委屈地表示自己不喜欢在北京,什么也不想学。
从那以后,父女俩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交流越来越少。章士钊的一片苦心,完全被女儿误解。而章含之也在叛逆中错过了跟父亲系统学习古文的宝贵机会。
等到章含之慢慢长大,开始理解父亲的用心时,她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机。章士钊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如从前,再也没有精力像以前那样悉心教导女儿了。
这种遗憾,成了章含之心中永远的痛。
周总理的教育智慧
周总理对翻译工作的要求是出了名的严格。他本人英语水平很高,经常能当场发现翻译的错误。很多翻译第一次给周总理工作时都非常紧张,甚至有人因为压力太大而晕倒。
周总理的批评从来不是指责而是教育当过家鼎翻译不出"居士"这个词时,周总理当场给他解释了什么是居士,并告诉他回去要好好研究如何翻译这类词汇。
对于章含之的翻译失误,周总理没有当场批评,而是在私下里温和地提醒她要跟父亲好好学习。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章含之的面子,又点出了问题的根源。
周总理深知章士钊的学问功底,也了解章含之与父亲的关系。他的这个建议,实际上是希望章含之能够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时光,抓紧时间补上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短板。
职场能力与家庭教育的深层反思
她在外交部工作期间,与王海容、唐闻生、齐宗华、罗旭并称"外交界五朵金花"。她参与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会谈、中日邦交正常化等重大外交活动,可以说是当时外交界的杰出人才。
但即使是这样的杰出人才,在遇到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时,仍然会暴露出知识结构的不足。"越俎代庖"这个成语虽然不算特别生僻,但要准确地翻译成英文,确实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很深刻:专业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文化底蕴的积累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对外交流中,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往往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的价值往往要到很多年后才能体现出来。章士钊当年坚持要女儿学古文,看似是在为难她,实际上是想为她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如果章含之当年能够理解父亲的用心,认真学习古文,也许就不会在关键时刻出现翻译卡壳的尴尬了。
遗憾与反思
当周总理提醒章含之要跟父亲好好学习时,章含之的内心五味杂陈。她想起了父亲曾经的苦心教导,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任性叛逆,更想起了那些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光。
此时的父亲已经年过九旬,身体每况愈下。1973年7月1日,章士钊在香港病逝,享年92岁。章含之再也没有机会系统地跟父亲学习古文了。
这个遗憾伴随了章含之一生。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她多次提到对父亲的愧疚,后悔当年没有珍惜那些宝贵的学习机会。
周总理的那句"要再去和行老好好学习啊",不仅是对章含之专业能力的善意提醒,更是对她人生态度的深层启发。有些机会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有些人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章含之的经历告诉我们:年轻时觉得父母的要求是负担,等到真正懂得其中价值时,往往已经为时太晚。珍惜当下,理解长辈的苦心,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人生课题。
你认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如何传承和学习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