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议员要来中国了,而且还是个跨党派团。有人说是破冰之旅,但六年没来的老朋友,突然组团登门,时机又这么巧,这事怎么看都透着点意思。
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众议院第一次以跨党派的形式访华。领头的是众议院军委会的资深成员亚当·史密斯,他对外放话说,美中必须保持对话,拒绝沟通解决不了问题。这话听着柔和,可别忘了,华盛顿这些人嘴里的“对话”,和他们手里的筹码往往是捆在一块的。
要说清这层背景,还得倒回到2022年。那年夏天,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的严正警告,硬是跑到中国台湾地区“窜访”。这一脚直接把中美关系踢进了冰窟窿。解放军随后在台海展开大规模军演,外界都明白那是在告诉美国,中国的红线碰不得。那次事件不仅冻住了高层对话机制,还让国际舆论一边倒地批评佩洛西,说她破坏了两国大国之间仅存的互信。
自那以后,中美在贸易和科技领域的对抗只升不降。美国人该加关税加关税,该拉清单就拉清单,在半导体等核心技术上更是刀刀见骨。更关键的是,这并不是某一任总统的个人选择,而是民主、共和两党少有的共识,都把中国当成头号战略竞争对手。
所以,这次史密斯带队的跨党派访华,从模式上看是“美国团结一致”,但背后的目标很可能是另一回事。史密斯在接受NBC采访时说,“中国是重要的崛起大国,而双方沟通减少令人担忧”,可下一句立刻补刀,“对话不代表认可中国的一切”。这就是典型的美式外交腔,先表示理性,再强调戒备。
类似的剧本在2023年就演过。当时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也率团来了趟非正式访华。美媒那时就爆料,说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劝中国在各种核心利益上让步。结果呢,团刚走,美国就加大了对中企的技术封锁力度。可见这种访问,很可能是双轨操作:表面沟通,背后施压。
这次的国际背景,比2023年那趟还复杂。全球经济增长疲软,通胀在西方国家像口香糖一样甩不掉。美国国内的政治撕裂更厉害,议会几乎成了党派斗争的舞台。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在亚非拉越来越深入,科技自主研发速度不降反升。对美国来说,单边遏制的效果明显在打折。于是,派出一个跨党派团队,就像披上一张“团结”的虎皮,既能示好,又能为之后的施压腾出空间。
华盛顿在这一点上很清楚。完全封锁中国,代价太高;完全妥协,又承受不了国内舆论的指责。于是就有了这种模棱两可的外交姿态:一边释放要谈的信号,一边警告对方别指望改变他们的根本立场。
中国对这种操作的态度也一直很稳定,客人欢迎来,但原则不可能退。以前美国政客来访,中国都是开门迎接,明摆着告诉你,我们不怕对话,也不怕对手。但对任何涉及主权、安全的关键点,该坚持的不会往后退一寸。
换个角度看,能坐下来聊,毕竟比隔着太平洋隔空喊话好。史密斯说“沟通减少令人担忧”,这说明至少有些美国政客还保持清醒,知道真闹到冲突,大家都得付出比想象中更惨的代价。这种意识,可能也是这次访问能成行的重要原因。
至于能谈成什么,还真不好说。历史经验摆在这里:舒默去年来完,美国的芯片禁令立刻升级。这样的先例,中国方面不会忘。即便后面真的安排更高层的会晤,也不能掉以轻心。
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已经很扎实地立在那,不可能被一次访问顺手抹平。美国的战略目标没有变,中国的核心利益同样不可动摇。所以,这种跨党派访华,很可能更多是对目前局势的一次试探。
不过,时间点的确耐人寻味。美国经济要应对通胀,选举年更是啥都要顾。对华释放一点善意信号,不仅方便缓和经贸关系,也能在国内向选民包装成“负责任的大国行动”。只要不涉及真正的核心竞争领域,他们完全可以把和中国的会谈当成一种策略工具。
中国的选择也很清晰。能聊,就展开说,把核心立场一条条摆出来,别让对方有误解。要是美方策略一转,变成继续打压科技、搞关税升级,那就直接回到另一套对付办法,斗,我们奉陪到底。
跨党派访华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成果,这是过去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的。当初的佩洛西事件,让所有人都看清了,中美关系的脆弱度比想象中还高。一场突发的政治动作,就足以让对话冻结多年。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每一次访问,都会被拿放大镜去看动机和后果。
也许,史密斯和他的同僚是真心想推进沟通。也许,他们只是来试探中国底线。无论是哪一种,中国需要的准备都是一样的,把该说的说清楚,把能谈的谈到位,同时看住自己手里的牌。
至于后续会发生什么,只能等到会谈结束才能见分晓。反正眼下,六年没来的美国议员们,此刻已经在飞往北京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