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经典的“互联网智者”大赏十年前,有人要教任正非做企业——现在回头看真是服了这帮键盘侠!
你信吗?中国互联网上,十年前就有人敢豪情满怀地预判“任正非老矣,华为危矣!”字里行间,仿佛下一秒华为就要去和诺基亚做邻居了。这年头,谁还没点金箍棒、顺风耳,“得道成仙”般对大公司指点江山?只要一根网线在手,网友们立刻变身战略专家+哲学大师,全球大势张口就来。可问题来了究竟是任正非“跟不上时代”,还是键盘侠夜郎自大?华为那点事儿,到底是“老狗玩不来新把戏”,还是“外人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咱今天就撩开这张互联网“先知”遮羞布,好好给各路神评论打个分!
有人说大公司必死,无一幸免。摩托罗拉、诺基亚,今年排队,明年殡葬,能不让华为捏一把汗?某位“天才作者”十年前一拍脑门华为已死,任正非的创新思路老化,还号称什么“汽车必须是汽车”“豆腐必须是豆腐”,这不是思维僵化,是自挖坟墓。瞧这架势,任总再不听劝,迟早要被时代拍在沙滩上。评论区里风起云涌,各路“预言家”上阵“现在哪个成功企业不是玩的颠覆?老任还玩啥保守?不创新注定被淘汰!”字字珠玑,仿佛看到华为一脚踏进“创新者的窘境”,等死就对了……可你细品这逻辑——创新有错,稳定就有罪?互联网“判官们”的审美,真是能把上下五千年玩出花!
十年前的风口,的确有那么点魔性。那时候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大家伙还在为小米几千台手机秒空,雷军能和董明珠打个“十亿赌约”激动不已。走在大街上,人人都觉得自己要飞天了炒比特币的、搞O2O的、共享充电宝的,一窝蜂转发热词,逢人必谈“颠覆式创新”,恨不得昨天还是豆腐脑店,明天就要成为AI独角兽。华为这种稳扎稳打磨豆腐的老派企业,自然成了互联网思维眼里的“钉子户”和“不上道”。这时候你说“慢慢跑,马拉松精神”,立刻遭遇“out剧本”什么?你还在沉迷实体业务?不去抓风口的猪?你落伍了兄弟。唱衰华为、力捧小米、苹果成了推特、知乎、B站标配讨论话题。可等几年过去再一那些打着颠覆旗号“一夜暴富”的,很多早就跑得只剩PPT了。
等到互联网泡沫稍退,这帮唱衰华为的“大V”反而安静了不少。华为虽被美国制裁,业务压力山大,可就是死不了,反而越砍越勇。正是这会儿,唱反调的又来了,“集体主义不行,” “90后不认这个,华为的企业文化迟早崩。”看上去老任的坚持刚刚稳了稳,马上又被扣上“不懂新潮流”“铁饭碗玩不转互联网”的帽子。外部环境一变,这波反方评论根本没少。按他们说法,华为这套“磨豆腐大法”“员工持股”“少拍脑袋多做事”的套路,90后会嫌太苦太卷,不如灵活就业、搞搞副业,体验多样人生。再加上新生代都崇尚自由、弹性、创新、超前,那老派奋斗文化简直是“老黄历”。看似平静,其实各式分歧才刚挖好战壕——华为的脚下,到底有几颗“炸弹”埋着?
现实最会打脸。先不说十年前谁预判谁失误,单说“创新者的窘境”。摩托罗拉、诺基亚、北电、爱立信这几座大山,的确一夜之间“落地成盒”。但华为靠着一手“磨豆腐”+“马拉松战略”,硬是在5G、芯片、终端等业务三线开花。啥互联网风口、风猪理论,最后都成了“风过留声”;连美国都不得不绞尽脑汁挤压这家“老掉牙”的企业,还不是没招儿。那些唱衰的大V如今纷纷删帖、改口风,“其实我只是善意提醒,不是黑子哈!”甚至当年那位高喊“华为必死”的主角也自省认错格局不够高,理解太幼稚。你说这不是现实狠狠地上了一课吗?互联网热词天天新,企业生死靠的是耐力。真要为了新花样砍主营、盲目“自宫”,别说华为,就是乔布斯也得挠头问一句“你们是不是疯了?”再回头看那些“拯救华为教父”,十年过去,华为还活着,他们的公众号已经成了互联网坟场。
别以为现如今就风平浪静,任正非那些“慢慢跑”的坚持就没人质疑了。市场上暗流涌动,话题每次发酵都能扯出新危机。比如“员工太苦,奋斗不能一代代传下去”;又比如“华为没赶上AI、IoT、Web3.0这些风口,注定后劲不足”……采访一波新生代,网上也是一水“打工人心声”“卷是能卷,可谁受得了?”“为啥不上市挣快钱?”虽说华为用实际业绩堵了喷子嘴,可新的技术变革、全球市场博弈只会更激烈。互联网最不缺“泼冷水”和“下一站天台”的乐观悲观轮流坐庄。正方反方绞在一起,几乎每次华为有新动作都会引发“妥协还是坚守”的大讨论,和解仍无望,争议永无终止,简直像东北大姨互相怼丸子汤好还是猪肉炖粉条。
说实在的,网上这些“教父”们,每个人都比司马迁还能编、比诸葛亮还会算。论做企业,“砖家们”一张嘴“你要学苹果,自宫转型!”“员工持股那套,90后不买账!”看得我直翻白眼——要不你去开个厂试试让我们拜拜膜?现在回头不论风口多猛,泡沫多高,华为当年那点“墨守成规”、踏实磨豆腐的劲头,反倒把一堆不断创新、天天自宫的对手埋了个透心凉。你非要说人家老任缺远见,没颠覆精神,问题是,你天天讲概念炒风口,结果华为还活得好好的,人家不是靠吹牛,是靠一刀一枪拼回来的。再想想这些“90后不吃那套”的高论,我想问问现在华为那些年轻工程师,哪个不拼得星星眼、哪个舍得走?到底是谁看走了眼,是谁高估了自己的嘴炮天赋?纸上得来终觉浅,饭煮熟了才知道香。
你们说,光靠花式“创新”和微博大论就能让企业长命百岁吗?究竟是“风口上的猪”飞得久,还是磨豆腐的老乌龟爬得远?有人坚信“创新者的窘境不破要死”,有人觉得守正也能出奇,你咋看?欢迎评论区互怼,咱就问一句你是信任正非的慢火熬粥,还是相信“大神”们的天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