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资本作为中国石油集团旗下核心金融上市平台,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扮演着能源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桥梁角色。依托中国石油这一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背景,公司构建了覆盖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信托、保险、证券、信用增进、股权投资等全领域的金融牌照矩阵,形成了“传统金融+新能源投资”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截至2025年6月,中国石油集团持股比例约32%,为其提供了稳定的客户资源与产业协同基础——集团体系内企业既是主要服务对象,也是产融结合战略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公司加速推进“金控化”转型,通过整合内部金融资源,提升跨牌照业务协同效率。例如,旗下昆仑银行深耕能源产业链金融,为油气勘探、炼化、销售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昆仑金融租赁则聚焦新能源设备租赁,服务风电、光伏等项目落地。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数字化智能化业务,通过技术投入优化风控模型与客户服务流程,2025年上半年技术投入同比增长15%,为传统金融业务注入新动能。
2025年上半年,中油资本呈现“营收利润双降但季度改善”的财务特征。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7.3亿元,同比下降8.93%;归母净利润25.96亿元,同比下降14.74%。尽管整体业绩承压,但第二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微增0.78%,显示经营端边际改善。
利润结构方面,投资业务贡献显著。上半年投资收益达18.02亿元,占利润总额比重近70%,反映公司对新能源产业及战略股权投资的依赖度提升。传统金融业务中,信托、保险经纪等板块受利率市场化与行业竞争加剧影响,收入同比下滑约12%;而银行业务(昆仑银行)依托跨境能源贸易结算优势,利息净收入逆势增长5.3%。
现金流与资产质量成为关注焦点。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主要因金融业务垫资增加及部分能源项目回款周期延长。资产负债率维持在82.51%的高位,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公司通过发行金融债、同业存单等工具优化负债结构,融资成本控制在3.2%左右,整体风险可控。
估值层面,当前市盈率(TTM)38.02倍,市净率0.78倍,低于多元金融行业平均水平。公司近三年平均分红率达30%,2024年股息率2.24%,高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均值,具备一定的防御性配置价值。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推动下,中油资本将新能源产业投资与绿色金融作为战略突破口。投资领域涵盖风电光伏、氢能开发、核聚变、换电技术、充电桩等前沿赛道,累计投资额超200亿元。其中,与国家电投合作的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并网发电,预计年贡献投资收益超8亿元;氢能产业链布局从制氢设备到加氢站运营,形成全链条服务能力。
跨境支付业务成为另一增长引擎。旗下昆仑银行作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接参与者,在中印能源贸易结算中市占率高达90%,2025年上半年跨境结算量同比增长23%。公司数字人民币平台已在中东石油贸易试点中实现结算效率提升30%,并计划于9月接入沙特bridge系统,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撑。国家发改委明确支持“产融结合”试点,中石油系企业在绿色债券发行、碳配额质押融资等领域享受政策倾斜。公司ESG表现获华证指数“ESG卓越表现TOP100”认证,绿色信贷余额突破1000亿元,绿色金融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8%。
尽管转型成效初显,中油资本仍面临多重风险考验。传统金融业务竞争加剧方面,随着金融监管趋严与利率市场化深化,信托通道业务规模持续收缩,保险经纪市场份额被互联网平台侵蚀,2025年上半年传统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22.44%。
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不容忽视。氢能、核聚变等前沿技术商业化进程存在不确定性,部分参股企业尚未实现盈利,可能面临估值调整压力。数据显示,公司新能源板块投资组合中,约35%的项目处于培育期,短期难以贡献稳定现金流。
政策与市场波动亦构成潜在挑战。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影响跨境支付业务推进;国内能源价格波动则直接关联传统金融业务资产质量。此外,8月29日融资余额达27.86亿元,9月2日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出12.84亿元,显示短期市场情绪偏谨慎。
综合来看,中油资本的投资逻辑可概括为“传统业务保基本盘,新兴业务拓增长极”。其核心优势在于:央企信用背书下的低成本融资能力,全牌照金融资源与能源产业链的深度协同,以及在跨境支付、绿色金融等细分领域的先发地位。
潜在催化因素包括:一是“中特估”行情深化推动央企价值重估,公司作为能源金融稀缺标的或受资金关注;二是数字人民币在能源贸易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三是新能源投资项目进入收获期,业绩贡献度持续提升。
风险提示需重点关注:资产负债率高企带来的财务费用压力,新能源投资标的技术迭代风险,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对能源企业融资需求的抑制。
对于投资者而言,中油资本适合作为“耐心资本”配置标的——短期需跟踪三季报业绩改善幅度及跨境支付业务落地进展,中长期则可逢低布局其在能源转型浪潮中的产融协同价值。在3000字的篇幅内,我们已勾勒出这家能源金融巨头的转型图景,其未来能否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仍有待时间检验。
(本文基于公司财报、行业研报及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