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爱电竞
爱电竞

新闻动态

微众银行增速放缓背后:流量红利消退,转型能否破局?
发布日期:2025-07-29 16:43 点击次数:123

提起微众银行,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个互联网金融新贵、民营银行“头号玩家”的形象。可谁能想到,这家曾经靠着腾讯光环和“普惠金融”口号一路狂奔的明星企业,如今也走到了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方向的十字路口。

2025年7月,微众银行与银联商务在深圳签下战略合作协议,说是要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重塑增长逻辑。这话听起来挺大气,但细想一下,这其实正是它面对现实压力的一种自救信号。你看数据就明白了——2024年营业收入381.28亿元,同比下降3.1%,净利润109.03亿元,仅仅增长0.8%。这是成立十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而且增速几乎停滞。这一切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早有苗头。从2021年到2023年,营收增速一路从35%多降到11%,今年终于撑不住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说白了,就是贷款业务规模上不去了。过去几年,每年的贷款总额还能保持两位数甚至更高的涨幅,可到了2024年,只剩下5%左右,比前两年的二三十个点差远了。利息收入自然跟着原地踏步;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更惨,同比大跌18%。这意味着靠传统模式吃老本已经行不通。

而且别忘了,微众银行这些年的用户结构变化也埋下隐患。截至去年底,有效客户中82%都是非白领,大专及以下学历占85%,还有近五分之一的人之前根本没用过正规信贷产品。“首贷户”多说明什么?抗风险能力弱,还款意愿和能力都难说稳定。在经济环境承压、低线城市就业波动大的背景下,这样一群人违约概率肯定比城市白领高得多。有网友调侃:“现在借钱都变成小额试水,一笔七八千块还得分期。”事实也是如此,“微粒贷”的平均单笔额度,从三年前8000元掉到7200元,很直观地反映出客户质量在下降。

再往深里看,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流量红利见顶后,“去腾讯化”进程让资源重构变得异常艰难。本来依赖腾讯生态入口带来的巨大流量,是微众快速扩张最重要的法宝。但随着监管要求收紧、股东持股比例调整,以及腾讯自己加码做金融,两家关系慢慢从亲密无间变成既合作又竞争。今年腾讯减持股份至30%,表面上合规,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双方绑定越来越松动。而且抖音快手等外部平台广告投放,也只是补充,并不能完全替代微信生态那种天然优势。有网友评价:“脱离大树的小草,要么学会独立生长,要么很快被风吹倒。”

当然,公司层面不是没有动作,比如组织架构改革、国际化探索、新技术投入等等。但目前来看,无论是新设立的海外科技子公司还是所谓“协同效率提升”,都还处于试水阶段,没有拿得出手的新成果。不少业内人士质疑:“如果没有新的核心竞争力,那转型就是空中楼阁。”

更棘手的是监管压力逐渐加码。去年央行深圳分行给出的1387万元罚单创历史纪录,各类违规行为直接指向内控短板。从账户管理混乱,到身份识别不到位,再到资料保存疏漏……对于一家全线上运营的大型互联网银行来说,这些漏洞绝对致命。此外,为美化报表而降低拨备覆盖率(即为坏账准备的钱),虽然暂时漂亮了一点业绩,但长期看却是在透支安全垫。如果真遇上宏观经济波动或者行业黑天鹅事件,风险暴露将非常可怕。一位财经评论员直言:“饮鸩止渴换来的利润,不过是假象罢了。”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一把手顾敏已经坐镇10年以上,高管团队年龄偏大且任期超标,不符合轮岗与退休规定。这种老班底固守阵地,在某些时候或许有经验优势,但更多时候却可能阻碍创新和自我革命。不少网友吐槽道:“该换血的时候就要果断,不然迟早拖累整个船队。”

站在今天这个节点,我们必须承认,即便目前净利润仍遥遥领先同行,但这种领先正在被结构性风险不断侵蚀。如果不能真正建立起新的护城河,无论组织怎么调整、市场怎么开拓,都只能治标不治本。那么问题来了:当所有旧路径失灵,新故事讲不好时,一家互联网银行究竟该如何突围?你觉得,下一个属于它们时代的新机会,会在哪里出现呢?

#AI热点大赛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
爱电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