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张自忠麾下的一支精锐部队在深夜发动了一场复仇之战,目标直指曾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军第13师团。这场夜袭极其惨烈,命令只有一个:看到穿着日式裹裆布的男人就砍。最终,近千名日军士兵的头颅被砍下,用以祭奠南京的亡魂。
指挥这场铁血复仇的张自忠,却是一个在七七事变后,因留在北平与日军周旋,一度被国人唾骂为“汉奸”的将军。从万人指责的“软骨头”到浴血疆场的民族英雄,他用一场又一场的硬仗,回应了所有的质疑。
洗刷污名的唯一方式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为保全北平的百姓,奉命留下与日本人谈判。这一举动在当时群情激奋的舆论环境下,让他背上了难以想象的骂名。他没有辩解,因为他知道,在国难当头之际,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军人的荣誉,只能在战场上用敌人的血来挣。
机会很快就来了。1939年春天,日军发动随枣会战,兵锋直指襄河。张自忠率领的第33集团军,正好挡在了日军的进攻路线上。更巧的是,他们即将面对的对手中,就有那支臭名昭著的部队——日军第13师团。
当得知对手正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时,整个部队都沸腾了。士兵们义愤填膺,纷纷请战,誓要为南京死难的同胞报仇。张自忠深知,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必须兑现的血债。他决定,要用一次最直接、最凶狠的突袭,告诉日本人,中国人的血不会白流。
来自地狱的仇人见面
日军第13师团,尤其是其下属的第103旅团,是一支双手沾满鲜血的部队。1937年12月,他们在南京攻陷乌龙山和幕府山炮台后,将俘虏的一万四千多名中国官兵押至长江边,用机枪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集体屠杀。
一名叫斋藤次郎的日军士兵在日记中记录:“被捕的‘士兵’里,小的才十二三岁,大的有五十多岁。我们分不清他们是不是军人,但上级说他们是,我们就按士兵处理了。”另一名叫宫本三郎的士兵则写得更具体:“下午三点,约三千人被带到扬子江边枪决……处理尸体一直持续到十九日下午四点。”
这些来自侵略者自己的记录,冰冷地证实了这支部队的罪行。对于张自忠和他的部下而言,眼前的敌人不仅仅是军事目标,更是必须清算的仇人。一场酝酿已久的复仇,即将在湖北钟祥的土地上展开。
王家台子的一夜血战
张自忠将夜袭的任务交给了395团团长任廷材。这是一支继承了西北军“大刀队”传统的精锐,士兵个个擅长夜战和近身肉搏。1939年4月23日深夜,一千多名士兵悄无声息地向三十多里外的日军103旅团指挥部——王家台子摸去。
为确保行动的隐蔽性,士兵们将刺刀卸下用布包好,避免发出声响。几名水性好的弟兄潜入河中,剪断了日军的电话线。当他们摸到指挥部外围时,两名日军哨兵正靠着树抽烟,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从背后捅穿了喉咙。
随着任廷材一声令下,无数手榴弹被扔进日军的帐篷。爆炸声中,日军营地乱成一团,许多人还没来得及穿上裤子,就被冲进来的中国士兵用大刀和铁锹砍倒。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屠杀,日军在睡梦中被拖入了白刃战的噩梦。
战斗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天亮时,王家台子已经寂静下来,地上躺着近千具日军尸体。103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在混战中被炮弹炸伤腿部,最终被冲入指挥部的士兵当场击毙,头颅也被砍下。战后,士兵们将部分日军头颅摆在战场上,告慰南京的英灵。
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王家台子的胜利,让张自忠和他的部队声名大振,但这仅仅是他践行誓言的一部分。他曾对部下说:“国家到了如此地步,我等军人唯有以死报国。”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一年后的1940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亲率部队渡河作战,行前,他给副总司令冯治安写下绝笔信,并将后事托付。他又给全体将士写下告将士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枯石烂都不会变。”
不幸的是,由于电报密码被日军破译,他的指挥部位置暴露。日军11军军长冈村宁次立刻调动第13师团和39师团,从南北两面将其死死围困在南瓜店的十里长山。
5月16日,在弹尽粮绝、援军被阻的情况下,张自忠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下午,日军发起最后冲锋,他身中数弹,腹部也被刺刀划开,靠着一棵松树,怒视着冲上来的敌人,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结语
当张自忠的部下拼死抢回他的遗体时,发现将军全身共有八处重伤。从背负“汉奸”骂名的忍辱负重,到临沂战役的扬眉吐气,再到夜袭王家台子的血债血偿,最后到南瓜店的以身殉国,张自忠用他的全部生命,诠释了“军人”二字的含义。
他的夫人李敏慧在得知噩耗后,绝食七日,追随将军而去。如今,在北京、天津等地,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张自忠路”。走在路上,或许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当年的那份决心:只要还有一个人在战斗,这个国家就不会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