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为几块钱的停车费被当众“点名”吗?答案是:安庆市最近就发生了这么一出。某智慧泊车公司在2025年8月把300台欠费车辆的车牌挂到了电子屏、社区群和公司官网,文字里还直白写着——欠道路智慧停车费不能拖,拒不缴纳并恶意欠费的将被起诉追偿。画面感很强:车牌一行行像点名通报,像学校里的点名册,也像街角的小广告,瞬间把私事公开化。
不少车主看到后心里咯噔:有人留言说“停个十几分钟也要收管理费,我都没看清标识就被拍了”;也有人坦言愿意补缴,但对公开名单、把人拉到法庭这样的做法很抵触。公司客服回应称,这笔费用是合同项下的管理费,长期欠费影响系统运营,依法催缴是他们的权利。企业的口气里有法律和生意的硬度;市民的反应里则多了些被“晾在台面上”的尴尬和不满。
很多人把这事放到更宏观的层面去想:路边停车位本质上是公共资源,第三方来管理并收取管理费,是否合规?公开车牌并以起诉相威胁,会不会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相冲突?有人形容得很生动:像把城市的零食摊设了门票——既无感情又太商业化。这样的比喻让问题不仅是法律条文上的对错,更牵涉到城市管理的温度。
回看时间线,这件事走过三步:企业布点收费并发生欠费;发布催缴公示并公布名单;扬言将把拒缴者纳入司法程序。节点清楚,也把讨论集中到两个端点上:企业的合同权利与政府的监管边界。企业有权追缴欠费,但政府也有责任把道路资源定价与外包模式的规则定得更明白,确保透明、公正、便民。
更深一层,是城市管理和商业运作的融合问题。对很多中老年车主来说,清晰的标识、合理的宽限期和便捷的缴费渠道,往往比严厉的后果警示更能取得配合。对企业来说,把催缴当成一次服务和沟通的机会,比把车牌放到大屏上“曝光”要更有成效。换句话说,温柔而有力,往往比冷硬的威慑更能解决问题。
作为长期关注民生的观察者,我觉得这不仅是制度条款与合同的博弈,还是制度与人心的较量。如果把规则讲得清楚,把流程做得温情一些,既能维护秩序,也能减少对立;如果处理粗糙,法庭和舆论都可能成为放大器,把矛盾推到更难收拾的地步。
你怎么看?面对智慧停车的收费与催缴,你会站在严格执行规则的一方,还是更倾向把公共资源的定价和管理交给更严格的监督来把关?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