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此时,韩国人终于认清一个事实:他们选错了总统。
在短短一周里,尹锡悦导演了一场荒谬的闹剧。他先是发布了紧急戒严令,声称在野党绑架国会,制造了国家混乱,紧接着又调动军队,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所谓“总统式政变”。这些举措堪称雷霆万钧。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彻底失败。
在舆论的强烈谴责中,军方明确表示不支持尹锡悦。面对巨大的压力,韩国防长和参谋总长选择了辞职,退出了这场纷争。根据韩国民调机构的调查,高达73.6%的韩国民众支持弹劾尹锡悦。从任何角度审视,尹锡悦已经失去了众多支持者,成为了众矢之的,他翻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堂堂一国总统,竟会沦落到这般田地。
依照公众的议论,尹锡悦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他的妻子金建希。韩国在野党已经将这位“第一夫人”的负面信息揭露无遗,若尹锡悦再不奋力一搏,一旦受到牵连,他的总统生涯恐怕也将难以善终。
错误的关系,错误的时机,错误的选择,一步错,步步错。
尹锡悦若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前因后果,抑或查阅邻近国家的历史资料,定会发现,他实际上忽略了一位极佳的学习对象。1979年的邓小平,亦曾遭遇相似的逆境,然而这位睿智的领袖,仅凭三言两语便巧妙地赢得了一场无声的战斗。
一、“对历史给予正面评价,但也要坦率承认错误。”
彼时的邓小平,已经75岁高龄。
最显著的案例莫过于邓小平为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积极倡导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广泛讨论。然而,事情刚起步便遭遇了阻力,不仅普通民众对此持保留态度,许多军队单位也对此话题不感兴趣。据当时内部的一些说法,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军人对改革持反对意见。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一个时代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想要改变谈何容易。若急于求成,甚至可能事与愿违。一旦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那么每一步都将变得异常艰难。
为了团结民众,邓小平采取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即勇于承认过失。
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根源在于那段疯狂的历史时期。直到1979年年底,许多身处高位的人士依旧拒绝承认他们对过去的历史负有责任。然而,如果所有人都无过错,那么为何要全盘否定过去的思想?为何又要进行彻底的改革?这在情感和理性上都无法令人信服。
不破就不能立。
于是在风口浪尖之中,邓小平率先表态:
在审视1949年之后的历程时,我们应当从宏观角度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同时,也需诚实地面对并认可在那十年间所犯下的失误。
邓小平的目标非常清晰,鉴于历史在蜿蜒曲折中不断前进,中国人民更应当从自己的实际体验中深刻进行反思。自建国以来,众多领导人奋发向前,努力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强国,这是他们的成就,理应得到认可。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而走过的弯路,也应当被纠正过来。
邓小平的这句话,才是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朝阳。
经历过坎坷的人,任何口号都无法完全抚平他们的伤痛,然而,一个国家若能直面自身问题,深入反思历史,这便是最具说服力的誓言。在破旧立新之后,方能让人坚信改革之路充满希望,值得付出一切,包括鲜血和汗水,再次奋勇前行。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奉行终生的一条理念。
而如今的韩国,恰恰缺少了这一句话。
面对公众的质疑,“第一夫人”受到了广泛的指责和批评,尹锡悦非但没有采取措施来平息公众的议论,反而公开地多次为他人辩护。那些曾负责调查尹锡悦妻子及其岳母的检察官,他们纷纷选择离职,声称原因均为“个人因素”。
野党之所以对金建希的负面信息进行广泛指责,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尹锡悦不敢直面错误,甚至缺乏放弃将领以保全军队的勇气。面对众口铄金,他无法堵住流言,最终只能败在女性手中。
二、“想登上重要岗位,就要具备专业素质”
尹锡悦得以登上总统宝座,其背后最关键的助力非他那位容貌出众、身形曼妙的“第一夫人”金建希莫属。在韩国这个以娱乐为尊的国度,金建希所塑造的“完美公主”形象,无疑为尹锡悦赢得了众多年轻人的支持与选票。
但德不配位,迟早是要露馅的。
金建希行事张扬,却始终难以把握“表演”的分寸。她曾亲自前往医院探望老人,镜头前亲自为老人按摩足部;日本污水事件发生后,她迅速赶至海鲜市场,与众人一同品尝海鲜以表达自己的态度;在参与慈善活动时,她身着与奥黛丽·赫本相似的装扮,以相同的姿势怀抱孩子,凝望远方。
金建希的行为举止显得过于做作,这引起了韩国网民的强烈不满,纷纷直言“实在看不下去”。他越是卖力,错误就越多,这句话用来形容金建希再恰当不过。那种浮夸而不切实际的高调表现,注定是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的。
在狗仔队和官方的双重审视下,金建希的负面信息逐渐浮出水面。有人透露,这位被誉为“第一夫人”的女性所拥有的每一件饰品都价格昂贵,其中一款甚至高达300万韩元。更重要的是,金建希对于这些奢侈品的来源一概不知,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2024年5月4日,韩国检察总长李元锡启动了对“金建希收受名牌包事件”的调查,一时间舆论喧嚣。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尽管调查持续了数月,最终却以“无违法行为”的结论草草收场。
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显然有人在暗中操控,使得真相愈发扑朔迷离。金建希的历史被公众深入挖掘,有人揭露她涉嫌“履历作假”、“论文剽窃”。
而之后一段电话录音的泄露,更是将矛头直指尹锡悦。
金建希与“首尔之声”的一名记者在短短半年内进行了52次通话,通话记录的录音时长累计达7小时之久。在这些通话中,有一则至关重要的信息被披露,即金建希曾有意行贿该记者,请求其协助尹锡悦竞选总统,并承诺在事成之后提供1亿韩元的报酬。
尹锡悦和金建希这场婚姻,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尹锡悦与金建希喜结连理之际,尹锡悦年满五十,而金建希则正值四十芳华。从多角度考量,金建希堪称是“下嫁”。彼时的尹锡悦尚无名气,而金建希却已成为韩国女强人的典范,她拥有高学历、丰厚的财富以及广泛的人脉。
婚后,金建希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所有职务,成为了丈夫的得力助手。与此同时,尹锡悦在官场上一路高歌猛进,接连晋升三级,最终以创纪录的0.8%的得票率成功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单从过程来看,这似乎是一段王子与公主间充满浪漫色彩的奋斗历程。然而,若将那泄露的电话录音纳入考量,其含义或许会有所改变。借助财富的力量,她助力丈夫攀上权力的顶峰,同时享受着“第一夫人”的头衔与地位,婚姻与仕途在金建希看来,或许不过是一场精明的投资游戏。
金建希成就了尹锡悦,也最终毁掉了尹锡悦。
由于形象受损,声誉扫地,这位美貌的夫人迅速沦为了负面典型,即便尹锡悦多次力保,也难以挽回局面,他只能承诺解散专门负责总统夫人事务的团队,然而这一切都已太迟。在野党抓住金建希大做文章,尹锡悦的败局已定。
“想登上重要岗位,就要具备专业素质。”
这是邓小平的原话,只可惜尹锡悦无法深刻体会。
在邓小平重新担任领导职务之前,我国干部选拔历来更重视“政治色彩”而非“专业能力”,许多职位都由那些拥有“革命家庭背景”的人所占据,比如工人和农民。
而改变这一现象的人,是邓小平。
在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之后,邓小平在挑选干部时特别提出了两个关键要点:
“专业知识和能力。”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明确表示,他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树立一个明确的准则。他强调,必须选拔具备能力的干部,不论其出身背景如何。只要这些干部具备科技和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且拥有高学历,他们理应得到晋升的机会。
邓小平向国人传达了两个重要观点,首先强调干部选拔过程必须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其次指出干部应当具备相应的才能和品德。
邓小平的胆识体现在,他从未将个人情感掺杂于工作事务,与所任命的官员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即便是那些晋升至高层的人选亦然。他与同事间能够和谐共处,然而始终坚守公事公办的原则,为了这一原则,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固执。
三、“中国很幸运,但要抓紧让地里的青苗成熟起来。”
70年代末期,邓小平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个过程其实并不轻松。
当时,许多人觉得,这位年逾古稀的长者,已无力承担起那庞大国家的重任。
为解决此问题,邓小平作出了一项决策。他踏上了华北与华中的土地,展开了一段为期一个月的旅行,而这段旅程的起始之地正是黄山。
自7月13日起,他开始了攀登之旅,并于四天后顺利返回。在旅途中,邓小平特地拍摄了一张留影。在这张照片里,他卷起裤脚,手持手杖,神采飞扬,全然不似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在山脚下,邓小平对着记者说了一句话:
“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
尽管如此,然而显而易见。邓小平若想在晚年有所创举,仅凭个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他亟需构建一个与他理念高度一致的领导团队,以确保改革得以持续。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国家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接班人。
理论上讲,凭借邓小平先生深厚的资历,他拥有众多值得信赖的资深同事和下属,他们不仅享有崇高的声望,而且具备卓越的才能,堪称最优秀的助手和接班人选。
但邓小平做了这样一个比喻:
春末之际,往年的粮食储备即将耗尽,而田间的作物尚未完全成熟,这导致口粮供应陷入困境。幸运的是,我国部分老干部依然坚守岗位,然而,迫切需要填补这一人才缺口,必须加快田间作物生长,确保它们尽快成熟。
邓小平不再坚持自己为中心来组建团队,他立志为国家选拔人才,致力于培养一批杰出年轻干部,特别在三十至四十岁的人群中寻找未来的领导者。为了实现国家的更新换代,他甚至亲自劝说资深干部主动退位,将位置让给有能力的新一代。
组织部当时拟定了一份名单,旨在挑选那些极具发展潜力、有望晋升至高层职位的年轻干部。然而,经过仔细核算,在这份包含165人的名单中,仅有31人拥有大学学历,其综合素质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为了克服困难,邓小平降低标准,主张一旦年轻人在各个层级岗位上展现出能力,便应迅速给予晋升。与此同时,各机构需对内部年轻干部进行监管,激励他们阅读书籍,推动其全面发展,力争在两到三年间培育出新的优秀人才。
邓小平同时进行着看似冲突的举措,一方面他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另一方面则逐步减少对国家的直接控制,将权力逐渐交托给新一代。这种无私的让步正是推动国家实现全面更新换代的动力所在。
相较之下,尹锡悦如今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为了捍卫团队的利益,坚守自己的职位,不惜采取激烈手段,将整个国家卷入“总统之争”的风波。这导致韩国高层陷入混乱,普通民众也深受其害,而旁观者则是全世界的观众。
这一出闹剧,把韩国的国际声望拉入谷底。
以个人私欲去撼动国家的根基,尹锡悦有必要审视历史,观察那些前任总统,他们最终都遭遇了怎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