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基辅。乌克兰数据服务平台Opendatabot公布了最新人口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只出生86795名婴儿,同时死亡人数达到249002人。地点明确,时间清楚,数字摆在眼前。先把账算清,再谈后面怎么走。
这意味着每出生1个孩子,就有3个人在同一时期离开。这样的比例已经连续5年没见起色。因为这个,人口自然就越滚越少。很多家庭不敢生,怕的是明天的日子没着落。结果就是产房冷清,墓园紧张。
联合国最近的模型也给出警告:如果冲突拖到本世纪末还没收尾,2100年乌克兰人口可能只剩1530万。比战前峰值4500万少了超过六成。这个不是一年两年的波动,是一条往下走的长斜坡。同样,这个数字不是吓人,是逼人算账。
战场上的消耗仍在继续。俄罗斯国防部每天都发战报,称过去一昼夜乌军损失约1560人。数字背后是一次葬礼、一封电报、一张空着的餐桌。后方还要补兵,轮转更快,伤员占住医院床位更久。
更重的说法也在电视里出现。2025年9月,俄军政总局副局长、阿赫马特部队指挥官阿劳迪诺夫在“俄罗斯1台”宣称,自2022年以来乌军不可恢复损失累计170万人。乌克兰方面不认可。美国智库CSIS在2025年6月报告估算,乌军阵亡6万到10万,总伤亡约40万。口径不同,但有一点一样:人确实在持续减少。
人口减少不只因为前线。联合国统计,自2022年全境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净减大约800万人。如果把时间拉回到2014年,总共少了约1000万人。这里面有阵亡,有外流,也有医疗中断带来的间接死亡。账面之外,还有看不见的损耗。
生孩子的人更少了。战前乌克兰的总和生育率大概在1.2,已经低于维持人口需要的2.1。冲突后继续掉,今年上半年乌方口径低于0.7。联合国《2024年世界生育率报告》给的是0.99,排在全球倒数、欧洲倒数第一。两套口径,但指向一致:不愿生,也不敢生。
外流的规模同样不小。联合国难民署登记显示,2025年9月在欧洲登记的乌克兰难民累计达950万,主要去波兰、德国。登记人群里,工作年龄段占比高。多份调查还指出,IT从业者和医生外流比例偏高,这直接掏空本土的技能储备。企业缺人,医院缺人,学徒也断了。
年龄结构被硬生生拧歪。全国年龄中位数大约41.8岁,本来就偏高。医院系统的汇总称,2025年全年出生数恐怕只有11万,比战前少近六成。学者估算,18到35岁男性占比降到约15%。这意味着,即便明天停火,恢复正常婚育也要熬很久。
寿命也在受影响。多项研究与政府数据汇总显示,预期寿命从战前约72岁降到68岁,男性更低到64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就诊率明显上升,有报告说增幅约三成。65岁以上人口占比抬到四分之一。劳动力大约950万,却要撑起近1900万非劳动人口的生活。财政、医保和养老三头一齐吃紧。
经济被连带拖下水。基础设施损毁在多份评估里被估到1500亿美元量级。农业产量明显减少,小麦出口份额从战前的高位退到更低。失业率上行,外资谨慎观望,有的评估称只到战前的约一成多。因为这个,家庭现金流更紧,消费、结婚、生育就顺势往后推。
教育也被打断。教育部门和援助机构通报,数百万儿童不同程度失学,辍学率抬头。农村空心化加重,成片村庄只剩老人看家。粮食体系受影响,地区间供给不均,靠进口和援助兜底的地方更多。同样,这些变化会延续到下一代。
性别面的问题在加剧。战时暴力风险上升,援助机构估计有数百万妇女和女孩需要保护。男性归来后,一些家庭冲突也在增加。女性就业占比抬高到一半以上,但工资差距仍然存在,约两成。托幼和医疗的缺口,让不少女性被迫在职场和家庭之间反复取舍。
外部也在想办法。欧盟讨论加大对乌援助,并研究动用被冻结的俄方资产,金额口径最高提到1300亿欧元。2025年7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乌克兰重建国际会议在意大利罗马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代表同场谈重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理署长徐浩良重申对乌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支持,并再次呼吁立即、无条件停火。
联合国系统给出一串进展:2024年在人道计划框架下筹集近25亿美元,另投入超过6.85亿美元做恢复与发展;向840多万人提供了救援;修复能源系统,到2025年底让约2300万人能用上基本公共服务。UN的模型还说,如果2026年能停火,生育率有望缓慢回升,人口可在2000万左右企稳。前提清楚:先停火,再谈恢复;先止血,再谈输血。
把话拉回现场。利沃夫一家产科医院的走廊里,发电机在夜里低声嗡嗡作响,一位年轻护士抱着刚出生的孩子,母亲在病床上喘着气,手机屏幕里,穿着迷彩的父亲隔着信号说了句“我在”,随即画面一黑。下一个冬天来前,乌克兰能把出生的哭声多留下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