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每个人借我1000元,找上300个人就能凑够30万。
遇到这种信息时,大家肯定会马上觉得要么对方是个骗子,要么就是胡思乱想了。
没想到,这位河南的姑娘竟然靠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在短短5个小时内真的筹到了30万元。
你知道她是怎么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凑齐30万的吗?而且她说过五年一定还清所有人的债,结果最后真的还完了吗?
走投无路
到现在,张海林还清楚记得那个2015年春天拨打的那通电话。
那会儿,她刚在上海租的房子里敲定了第3版策划案,手机忽然就响了。打电话的人是弟弟,他一边哭一边说:“姐,妈在田里晕倒了,医生说要马上开颅手术,得不少钱……”
张海林连夜赶着买了最早的一班高铁,飞回河南新乡老家。医院走廊里弥漫的消毒水味,刺得人都睁不开眼睛。
父亲坐在ICU门口,手里紧握着那本皱皱巴巴的存折,上面的钱连手术费的零头都凑不够。
为了救母亲,他们跑遍了所有亲戚家,有的家门紧锁,有的拿出几百块叹气着说“也尽力了”。
等到凑够手术的钱是,张海林的笔记本上已经记了12笔借款,最高的一笔是舅舅家那2万块。
母亲刚刚度过危险关头,张海林就赶紧回到上海拼命工作挣钱。
她白天从事行政工作,到了晚上又接一些翻译的兼职,月底拿到工资后,先存一半,剩下的寄回家里当母亲的康复费用。
张海林一直觉得日子总会慢慢变好,直到6月14日深夜,父亲的电话又打碎了她的希望。
电话里,父亲的语气听起来像被抽空了劲:“海林,我出事了,一个人被撞了……”
原本为了赶快凑齐钱给母亲治病,还债,父亲连续三天都没睡好觉,一直在跑长途,结果在凌晨送货的时候,太疲劳了,开车时发生了碰撞,撞上了一辆电动车。
还好伤者没啥大事,没生命危险,不过30万的赔偿金就像块大石头,压得这个原本满是伤痕的家更加沉重。
要不我去坐牢吧,这样就不用赔钱了。父亲这句话让张海林鼻头一酸,他心里清楚父亲不是在开玩笑,这个开了半辈子货车的男人,是真的走到尽头了。
那天晚上,张海林在租的房子里待了一整个晚上的时间。
窗外的霓虹灯光映入,她把手机通讯录翻了个遍,亲戚都借遍了。银行的贷款因为她收入不够,根本批不了。网络众筹?可父亲是全责,谁会愿意给“肇事者家属”掏钱呀?
张海林盯着微信钱包里只剩下372.6元,忽然想到白天在公交车上听到的话:“现在骗子多,借出去的钱就像泼出去的水。”
一个冲动的念头蹦出来了:要是能找到300个人,每人借我1000元,那就刚好凑够30万。如果我每个月还五个,五年左右就能还清了。
这个念头让张海林自己都吓了一跳,在人人都提防的网络上,陌生人凭什么会相信她呢?
可张海林真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碰碰运气试试看。
在张海林的求助信中,她提到母亲的疾病和父亲的车祸,还写明了自己的工资收入和还款安排,最后补充一句:“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唐,但我会牢记每一笔款项,绝不赖账。”
张海林一按下发送键,立马把手机扔到墙角,盖紧被子不敢往外看,心里早就做好了被骂“骗子”、被朋友拉黑的心理准备。
谁知道,事儿居然就这么发生了,奇迹居然出现了。
300个陌生人的“赌约”
张海林被手机震动的声音吵醒,盖着被子静悄悄等了半个小时,才敢偷偷把手机拿到手上。看到屏幕上的消息,她立刻眼眶都湿了。
那不是骂人的话,而是密密麻麻的好友请求和转账提示。
第一个验证成功的是个陌生的头像,转账备注上写着“姐姐加油,我也是河南人”。接着,又有高中同桌通过验证,我又给她转了1000块。
让张海林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备注写着“单亲妈妈李姐”的人,转完钱后说:“我儿子去年生病时,也曾有人帮助过我,现在我帮你,以后你再帮别人。”
还有个想多转点钱的,大哥刚被公司裁员,转了2000元,张海林赶紧退了1000元,她认真地回复:“大哥,1000就够了,多了我担心搞不清楚,五年后我一定还您。”
一名大学生转了1000元,说:“这是我半个月的生活费,我还能吃泡面,您先帮我应应急。”张海林特意记下了他的学号,后来还寄了两本专业书过去。
那天晚上,张海林一直没停下来,先是加好友、表达谢意,然后退掉多转的款项,还在笔记本上把每个人的微信号和转账时间都详细记录了。
张海林按照转账的先后顺序给每个人编号,1号是高中时候的同桌,299号是经过三次努力才加上的退休老师,178号格外特别,对方坚持保持匿名。
天快亮的时候,凌晨五点,张海林把转账记录数了一遍,正好300笔,每笔都是1000元,一点差别都没有。
她盯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编号,忽然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本以为这世界冷漠无情,没想到在最黑暗的时刻,居然有300个素未谋面的人愿意伸出援手帮她。
三年“还债长征”
把30万转给父亲偿还赔偿金之后,张海林的“还债计划”正式拉开了序幕。
张海林每个月领工资时,都会依次把钱转给他们,每个月大概能还五个人,忙完之后她还会发一条短信:“您好,我是张海林,今天还您当初借的1000元,谢谢您当年的帮忙。”
那段时候,她变成了上海写字楼里最拼命的人。
她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公司,中午别人都在休息,她还在啃着面包赶着修改方案。晚上6点一下班,立马赶到翻译公司兼职,经常忙到凌晨1点才回到出租屋。
就连周末,张海林都不敢歇着,她找了份在商场当人偶的工作,穿着厚厚的熊本熊外套,在炎热的天儿里发传单,一天能挣到200元左右。
有一回,她爬着39度的高烧,还咬牙坚持去做翻译。
晚上一回到家,她就裹着被子仔细核对还款名单,生怕记错了编号的顺序。笔记本上的每个号码后面,都用红笔写着“2016.9.12还清”、“2017.4.5还清”。那些红色的日期,成了她最安心的盼望。
同事偶尔会笑话她太容易被钱迷住,还说“那些人说不定早就忘了借你钱了”,可张海林可不这么觉得。
有一次她给178号的匿名好心人转钱,可对方没收,说“不用还了,就当帮你了”,她却坚定地又转了一次。
等到对方接受了那些钱,张海林这才松了口气,在笔记本上为这个编号画上了一个小勾。
2018年7月20日,张海林给最后一个编号,那位在贵州山区教书的老师转账时,手都忍不住在发抖。
一按下确认按钮,张海林的眼睛都湿润了。他哭得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那份真正的踏实感。
原本打算用五年时间还完的债,张海林只用了三年就全部还清了。
她翻看着那本已经变黄的笔记本,300个编号后面都画满了对勾,仿佛一片小小的星空。
还不上的钱,换成另一种“还”
还完最后一笔钱以后,张海林没有立刻扔掉那本笔记本,原因是还有3个编号后面留着空白,这三个人要么换了手机号,要么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张海林最先看的是213号,备注是“张奶奶”。
张海林用号码拨过去,可一直听到的都是“空号”。
她凭借张奶奶当年的微信头像,找到了附近的社区居委会,才知道张奶奶是在2017年冬天走的。
那天,张海林久久站在张奶奶的墓前,把一千块钱捐给了甘肃山区的一所小学,备注上写着“代213号张奶奶捐,给孩子们买校服”。
后来,她又找到了另外两个联系不上面的好心人,一个换了城市没留联系方式,另一个微信注销了,张海林把这两笔钱都捐给了河南当地的福利院。
有人觉得这些钱如果不还的话,没人会去计较,干嘛还要搞得这么费事呢?
张海林回忆起2019年那个深夜,她工作到很晚,跑到便利店买热乎的包子时,收银员忽然停住了她:“你就是那个朋友圈借钱的河南姐姐吧?我室友以前借过你钱,她说你一定会还,果然没错。”
就在那一瞬间,张海林猛然领悟到,曾经300个陌生人借给她的,不光是钱,更是那300份“我相信你”。
她还的,不只是1000块钱,更是那300份“我没让你失望”的承诺。
之后每次看到有人在网上求助,她都会尽力出手相助,就像当年那些陌生人帮她一样,并不是因为她变有钱了,而是因为她懂得,一句“我信你”,就能在绝望里照亮多大的灯火。
张海林的妈妈现在能慢慢走路了,爸爸也不再跑那么长的路了,在家附近找了份看仓库的工作,一家人过着平平淡淡却特别幸福的日子。
张海林把那本泛黄的笔记本塞到抽屉最深处,偶尔会翻出来看看。那些密密麻麻的编号,像一座座温暖的坐标,时时提醒她,在遇到困难时,千万别失去所有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