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国内600万,出国拿1W6月薪?球迷:自愿跳水去欧洲他是头一个
这个夏天,余嘉豪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看不懂”的事:他拒绝了CBA的高薪,选择去西班牙打球,首个赛季薪水只有2000欧元,也就是约1.6万人民币。而这份“跳水式”薪资,并不是一个数字游戏,而是他亲口确认的现实。
CBA选秀状元的起步价是50万人民币,像余嘉豪这种级别的年轻内线,如果留在国内,浙江男篮愿意直接给到600万顶薪,这不是假设,是业内默认的价码。但他偏不走这条“看起来最稳妥”的路,反手签约了西甲的毕尔巴鄂,哪怕被安排先去西乙球队效力。
热身赛刚打完,他就上了新闻。代表Alega Cantabria首秀出战20分钟,5投3中,拿下7分8篮板。对手正是他的母队毕尔巴鄂,这场比赛像是一次内部对抗练兵。但西班牙当地媒体的评价却不算客气:“对抗太软,要是能硬一点,有机会进ACB顶级球队。不过2米24的身高确实有帮助,打个7.5分。”
从国内顶薪到西乙替补,这跨度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球迷议论纷纷:“这牺牲也太大了吧,一年挣的钱还不如以前一个月多。”、“这么多年了,自己降薪去欧洲的,真就你一个。”说实话,这种声音并不奇怪。
但余嘉豪并没有回避争议,反而在最近的播客节目中直面回应:“确实,第一个赛季就是2000欧,球队提供医疗、住房和交通,钱少是真的,但我觉得这阶段更重要的是去更高水平的地方提升自己,对我来说,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
这句话不是空话,听得出他是真的想赌一把未来。毕竟,欧洲篮球的训练强度和对抗节奏,确实比国内体系更“硬核”。亚洲杯时,余嘉豪的表现被不少人诟病,尤其是移动速度、对抗强度、攻防转换的节奏,都被打上了问号。但他自己也很清楚这些问题,在访谈里说得很直白:“西甲和西乙之间的差距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要不是前四的球队,很多中游队跟西乙强队差不多,主要是在细节上。”
这句话背后其实透露了他的目标——不是满足于西乙,而是想借这个平台慢慢“摸”到西甲主力轮换的位置。眼下,他在西乙练级,目标却是更高一层的舞台。
从职业路径上来看,他这一步确实冒险。西乙联赛的曝光度、转播覆盖、商业价值都无法和CBA相比。余嘉豪不是“顺水推舟”地被欧洲豪门相中,而是主动“逆水行舟”地去从零开始,这种选择在中国篮球里真的不多见。绝大多数年轻球员,哪怕有实力出国,也倾向于等着被“捧出去”,而不是自己主动“跳出去”。
要知道,不久前的杨瀚森才刚刚被NBA选中,成为今年中国篮球的出海焦点。但那是被选中、被签约、被安排,是顺风顺水的留洋路径。余嘉豪这边,是签了3年合同,但首年就被下放西乙,薪水大跳水,还得靠自己拼出一条路来。
他不是去享福的,是去“吃苦”的。高薪和曝光度,都不要了;主力位置,也不是一来就给;甚至连“外援”待遇都谈不上,起点是替补,待遇是基础配置,连工资条上的数字都能引发网友争议。
但换个角度看,这样的选择也许才真正说明了一点:他对自己的篮球生命有更长远的打算。不是靠一纸合同吃老本,而是愿意把自己丢进陌生环境里,接受新的刺激和挑战。哪怕起步慢一点,哪怕工资低一点,但只要能把自己的短板在欧洲打磨掉,三年之后,能不能“涨球”,看得就不是现在这点钱的问题了。
毕尔巴鄂虽然只是西甲中下游球队,但体系成熟、训练规范,给年轻球员的成长空间并不小。只要他能在西乙站稳脚跟,把对抗、移动、阅读比赛的能力提上去,未来进入ACB一线队,也不是没有可能。
现在看,余嘉豪的选择像是一场“个人版的豪赌”,赌的是时间、耐性,还有自己能否在欧洲篮球体系下完成“重塑”。放下身段从替补打起,哪怕薪水只够生存,也不打退堂鼓。这种打法,在中国男篮的留洋史里,确实是少见的。
有球迷说得很直:“你是真想打出东西,不是为了挣钱。”这句话,可能比任何数据或合同数字更真实。
他能不能成为下一个站稳欧洲的中国内线,还要靠时间来检验。但有一点已经确定——他走的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容易。余嘉豪的这次出走,不是一次跳板,而是一场完全不设天花板的自我试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