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爱开玩笑:在明清官场,最危险的地方不是前线战场,而是皇帝身边。一转身显赫权贵,一回头却可能掉脑袋。清朝官员隆科多,一度位极人臣,风头无两,可结局却令人唏嘘。问题来了:一个明明帮了新皇登基、救了龙椅稳如泰山的大功臣,为何短短几年就成了皇帝眼中的眼中钉,被清算到底?你以为的皇恩浩荡,真是福泽无疆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层看似风平浪静下的惊涛骇浪。
一方是刚刚登基、如履薄冰的雍正新帝,另一方则是掌管京城军事、功勋卓著的隆科多,明面上他们是君臣合作的典范,暗地里却好比两只刺猬小心翼翼靠近。有人说,雍正拿到皇位,多亏了隆科多鼎力支持;但也有人坚称,君主之座绝不能让手下“老臣”掣肘。雍正一方面高举荣耀给隆科多加官进爵,另一方面内心的小算盘却悄悄打响。两人的关系,就像一桌热菜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热乎”的瞬间炸裂。很多人觉得,隆科多是不是因为知道了什么“秘密”,成了雍正的心腹之患?可到底是不是那么回事,别急,后面的故事里暗藏玄机。
说起来,康熙帝晚年最出名的一场“斗法”,当然是九子夺嫡。八阿哥允禩呼声最高,呼朋引类,眼看就要“一统江湖”。隆科多家族本也倾向于站队八阿哥,但隆科多本人却非常佛系,投机但不拼命,这是后来成为康熙信任对象的关键。你看,屋里一堆人吵得不可开交,有人偏偏端坐一角无声,这种人往往更显特别。大家可能不知道,京城“卫戍”这个差事,等于握着帝都的“遥控器”,康熙敢交给隆科多,就证明了他的分量。
等到康熙驾崩,局势极其敏感。雍正刚接过大印,外表风平浪静,实则“墙上草动静全靠听”。正是在这最不能出岔子的时刻,隆科多带兵掌控京城,随时能灭掉蠢蠢欲动的反对势力,对雍正帝来说,这等于保驾护航。老百姓私下都在悄悄议论:“你看,换了皇帝,隆大人比以前还风光。”可局势变化快如云卷云舒,谁也猜不到下一步棋。
说起来,功成名就的大臣最怕什么?就是“功高盖主”。表面上,风平浪静。所有人看起来其乐融融——雍正皇帝龙颜大悦,隆科多荣华无忧。但细想,雍正真能百分百信任这位旧朝元老?隆科多自觉有功,越发得意。他家门可罗雀变成了门庭若市,各方权贵投桃报李,甚至朝中小官也要借他身份沾光。
可是,华丽的景象背后,藏着一条暗流——“新皇到底用不用得上旧臣?”不少朝臣私下议论:隆大人这么横,难道不怕惹皇帝不高兴?江湖上传说,年羹尧和隆科多,都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可下场都不咋地。这种人情冷暖,京城老百姓心里门清。有个私塾先生还编了个顺口溜:“伴君如伴虎,不小心就成土。”
当然,隆科多也不是没有对手。反方声音早已出现——有朝臣进谏:隆大人常自作主张,威权太盛,恐要防范。还有人甚至造谣:隆科多是不是和前面几个皇子还保持秘密联络?真假难辨,但流言炸了锅,不管真假,麻烦就这样悄悄埋下。
眼见着,雍正帝对隆科多态度日趋冷淡,赏赐变少了,话也变短了。隆科多却仍不自省,自认为地位稳固,该伸手就伸手。大臣中有人开始冷眼旁观,“看,这又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下场不见得好”。
正当外人以为一切都风平浪静时,一纸圣旨,风云突变。雍正帝端出一碟最辣的“家常菜”——以莫须有罪名罢免了隆科多,还搞了个“下狱反省”。一时间,朝野哗然。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的那股“冷”,其实是山雨欲来。
很快,年羹尧也步隆科多后尘。原来,雍正上台初,其实急需这两位手握重兵的“旧臣”,帮他稳局壮胆。一旦局面稳下来,这两个人就变成了鸡肋。用网友的话说,“用得着时是兄弟,用完了说变就变”。雍正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朝廷重权一网打尽,小心思昭然若揭:自己登基靠你们不假,可大权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一山不容二虎”。
有人这时才明白,观史如观棋,局面稳定的背后,其实自始至终在暗自较劲。之前朝中那些亲信虽不敢明说,却都知道,任谁敢动天子心思,哪怕只是功勋太盛,迟早得犯忌。
这一场大戏,最像什么?像极了公司“创业老员工”的命运。老板初创时,员工拼命死干,合作愉快。等公司壮大了,老板想换思路、提亲信,老员工却不懂自保,最后不是被边缘化,就是被请出大门。“卸磨杀驴”听着刺耳,其实千百年来都是一样的路数。
表面看,随着隆科多倒台,雍正朝天下太平,朝局稳定。可有经验的都看得出来,表面平静底下,隐隐还埋着未爆的雷。首先,雍正铲除隆科多,让朝中众官人人自危。谁还敢有异心?外表看是皇权空前集中,实则大家纷纷“明哲保身”,你推我让,没人愿意多做多错。老百姓的反应更直接——“做大官还不如做个安分小百姓,安全。”
但,天算不如人算。有个更大的障碍摆在面前:雍正虽然整肃朝堂,但权力集中越快,底下各级官员反而变得纸片一样,遇事只会等指令。效率提高的同时,官场风气趋于谨小慎微,创新和实干变少了。朝中也有反对声音悄悄滋生:“皇帝都不信任功臣,大臣们的心怎能齐?”有不少历史学家研究这段,指出雍正朝的确把权力抓得很牢,但也间接堵死了优秀外来人才上升通道。
各方立场此时愈发对立。皇帝要铁腕,官员要保命,百姓更看重太平日子。三方分歧日益拉大,谁也不想冒头。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一切都好,实则潜伏着新一轮的矛盾和风险。
讲半天,“功臣必凄凉”的故事到底说明了什么?有人说皇帝无情,卸磨杀驴不厚道;可站在皇帝的立场想想,不换人,老是用旧臣,不就等着人家立山头?隆科多虽仗着地位自信,但进退没拿捏好,终究自食其果。从表面上看,雍正帝是个杀伐果断、知人善任的好皇帝,实际上不过是亲信满朝,把想法不同的都一个个打掉。朝堂人心惶惶,大臣个个戴面具,牢不可破的皇权后面,其实藏着多少说不出的脆弱。你说这样的官场,说是“同舟共济”,我看更像是“各自为战”。
说了这么多,“伴君如伴虎”到底该夸忠心,还是说得过分小心?你觉得雍正这样的做法,是铁腕治国还是卸磨杀驴?如果你是隆科多,是选择早早退休享福,还是相信自己会是破例的幸运宠臣?你咋看待功臣和新皇间的拉锯战,两边你会站哪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