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19 岁的宋杨高中毕业后,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远渡重洋前往英国留学。初到英国,为了节省开支,他与同学在郊区合租了一间狭小的房间,晚上只能睡在冰冷的地毯上,每天往返学校更是要耗费大量时间。
到英国的第三天,宋杨本打算乘地铁去伦敦东边看一处住所,却因坐错车意外来到了伦敦西郊的泰晤士河畔。在那里,他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提着一大堆东西,步履蹒跚,行动极为不便。出于善良与热心,宋杨赶忙上前帮忙。
这位老人,便是 66 岁的汉斯。汉斯 1933 年出生在瑞士,3 岁时母亲不幸离世,继母的苛待让他在十几岁时便离家出走,此后辗转去过北非、美国等多个国家,做过汽车销售,还开过酒吧,最终在英国定居,退休前在皇家歌剧院担任秘书,一生未婚,一直独自生活。
交谈中,汉斯对眼前这个热情的中国小伙印象极佳。分别时,宋杨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嘱咐汉斯若有需要可随时联系他。没想到,仅仅过了两三天,汉斯就打来电话,真诚地邀请宋杨到自己家中居住。汉斯表示不收宋杨房租,生活费两人 AA,只希望能彼此照应、相互陪伴。
彼时,宋杨正为糟糕的居住环境和漫长的通勤苦恼,而汉斯的家离他的学校很近。稍作思考后,宋杨答应了汉斯的邀请。就这样,年龄相差 47 岁、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的两人,开启了共同生活的篇章。
汉斯住在一间一室一厅的小房子里,为了让宋杨住得舒适,他特意买了一张床与自己的床并在一起。此后,汉斯带着宋杨找工作、挑选学校、补习英语;宋杨则在家主动承担家务,还常为汉斯按摩,缓解他的身体疲劳。在日常相处中,尽管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和文化差异,但两人总有聊不完的话题,逐渐成为了忘年之交。
在接下来的 8 年里,宋杨从一个青涩的留学生,逐步成长为即将毕业的高材生。这期间,他每年春节都会煮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和汉斯一起分享这份来自中国的节日味道;而汉斯在宋杨熬夜学习时,也会默默为他泡上一杯热茶。
2002 年,汉斯的白内障愈发严重,几乎影响到正常生活。宋杨用自己打工积攒的积蓄,带着汉斯回到中国,安排他做了白内障清除手术。术后,宋杨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悉心照料,直至汉斯康复。2003 年,汉斯的耳部疾病加重,听力严重受损,宋杨又一次带着他回国,为他安排耳部手术。
2007 年,宋杨顺利拿到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此时家乡郑州正大力招揽人才,宋杨决定回国发展。他先将汉斯托付给同学照顾,然而短短几个月过去,宋杨就接到消息,汉斯因思念他,身体和精神状态急剧恶化,瘦了 20 多公斤,股骨头坏死的旧疾也复发了,急需手术。
在英国,手术虽免费,但排队等待时间漫长,且术后患者需马上出院,无人照料的汉斯根本无法应对。得知这一情况后,宋杨心急如焚,他立刻与家人商量,随后奔赴英国,将汉斯接到了中国。
回到中国,宋杨联系了国内最好的医院和医生,为汉斯安排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费用高达十几万元,全部由宋杨的家人承担。术后当夜,汉斯住进特护病房,伤口出血不止,一晚输了 6 袋血。
宋杨就趴在病榻边,忧心忡忡,整整一夜未曾合眼。在宋杨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汉斯的身体逐渐好转。此后,宋杨还陪着汉斯到北京、上海、海南等地游玩,圆了汉斯多年来想要游览中国、登上长城、品尝各地美食的心愿。
2013 年 12 月,汉斯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最终,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汉斯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汉斯去世后,宋杨与瑞士驻华大使馆取得联系,大使馆派工作人员协助宋杨操办葬礼。由于汉斯在中国生活的 6 年多时间里,早已与宋杨一家亲如家人,所以葬礼完全按照中国的习俗操办。
宋扬和汉斯这份跨越国界、历经岁月考验的情谊,成为了一段被人们传颂的佳话,见证了人与人之间跨越国界的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