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晒着玉米,老王蹲在台阶边,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纸,额头上的汗珠就像刚出锅的玉米粒一样滚滚往下掉。
他嘴里嘀咕:“咋整?村里这通知也忒突然,俺就找着一个证,剩下两个不知道搁哪去了!”看着满地的杂物,他有点想哭又不好意思哭出来。
邻居狗子从墙头探出脑袋,喊了一句:“老王,你这是翻家不?咋跟抢银行似的。”院子里笑声一片,气氛倒也不全是紧张。
老王的儿子回家,刚进门就听见这动静,噔噔噔跑过来,赶紧把老王手里的通知看了一眼,心头咯噔一下——明年领地里种粮、盖房子的补贴,这“三证”一个都不能少。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不动产权证书、社保卡,缺了就等于跟钱说拜拜。
地里辛苦一年,一口袋汗都不如一张证来得管用,谁不心疼?
说起这三证,老王那心情跟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折腾得够呛。
他先从木箱底下翻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封皮掉了角,里面的字都快看不清了。
“这证十年前发的,地块四至都记乱了,东到张家地埂,西到小河边,可去年村里修路,地边都变了。”他搔搔头,眼神里满是犯愁。
儿子瞅着这证,脑袋一热,想起前阵子王大爷家领补贴,快递员送新证,说旧证信息有点对不上,系统一驳回,钱就没了。
这下不敢耽搁,赶紧陪老王去村委会问了问。
村委会的老李边喝茶边说:“补新证不麻烦,身份证、户口本都带上,再让村里开个‘地块现状证明’,送去镇农业农村部,半个月能办下来。”听得老王一阵舒坦,脸上的皱纹都松开了。
老李还特意提了句:“要是地流转给别人种,证上得写清楚,不然补贴给错人了,白忙活。”这话像一碗热汤,老王心里一下就暖了。
说起不动产权证书,那也是一桩糟心事。
李婶家去年房子漏雨,想申报危房改造补贴,跑乡镇自然资源所,结果证没办,啥资格都没有。
李婶一边抹泪一边念叨:“早知道当年建房就该把证办好,现在屋都快塌了,补贴看不见影。”老王一听赶紧把自家证翻出来,仔细一看,名字还错了一个字,把“富”写成“福”,说起来就是当年工作人员笔误。
儿子心细,立马带着身份证、建房许可去村委会开了个“姓名更正证明”,跑一趟乡镇所,一周就改好了。
李婶后来也补办了证,今年冬天就能申请修缮补贴,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再说社保卡,这玩意儿也别小看。
老王骄傲地从兜里掏出来,“俺这卡有!”可儿子一瞅,咋没有金融功能激活的标识?
老王脸都绿了。
去年奶奶领高龄补贴,钱打卡上,死活取不出来,愣是去农商行激活后才拿到。
银行窗口的小赵逗趣:“卡没激活,补贴到账变‘画饼’,这事儿可别让人家看笑话!”社保卡丢了咋整?
先打12333挂失,再去社保经办机构补卡,不然补贴打不进去。
要是户口迁过,名字改过,也得赶紧去更新,说不定系统认不出来,把钱卡在半路上。
儿子听得明白,赶紧拉老王去镇上的农商行。
窗口的姑娘动作麻利,一边帮着激活,一边教查余额,说以后每月十五号查查,养老补贴一到账就有提醒。
老王嘴里嘟囔:“这不比过年还热闹!”
其实村里人都有一堆证件的烦心事。
张叔上个月社保卡过期,没及时换,这个月医疗救助补贴还没到账,愁得满嘴苦水。
老王家的土地承包证,身份证号还少了一位,幸亏早发现,不然明年种粮补贴也泡了汤。
村公告栏贴着通知,十一月底前要把证补齐,错过了就别指望年初申报。
老王儿子干脆请了假,把家里所有证件材料都收拾出来,帮着老王把缺的证件补办,等着新证下来心里才踏实。
邻居狗子跑过来,一边喝茶一边开玩笑:“老王,你这三本证,搁咱农村就跟三把锁一样,锁住种地、盖房、养老的钱袋,少一个都不顶事。”院子里又是一阵笑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打听谁家证补齐了,有没有遇到啥难事儿。
李婶拍着腿说:“俺家那证早就补好了,这回冬天房顶漏了先申请补贴,等钱下来买新瓦不是美滋滋?”
村里老人都爱拿证件比作过日子的家什,有人说:“这证就跟咱种地的锄头一样,丢了还咋收庄稼?”有人乐呵呵地接一句:“证赶不上,种再多也是白给!补贴就是细水长流,证件是水龙头,没龙头能接着水?”大家哈哈一笑,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
补贴政策其实也变了不少,三证逐渐成了“标配”,以前只要有个户口本、身份证、地契,啥事都能办。
现在啥都讲信息化,一个字母错了都能卡你半天。
老李头一边翻手机一边骂:“信息化是好,可咱老农民真不懂那些弯弯绕绕,幸亏村干部肯帮忙。”
三证背后是一代人的生活变化。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分田到户的产物,见证了农村改革,谁家几亩地都有明细。
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书是新政策要求,住房有了“身份证”,申请危房改造、修缮补贴才能有依据。
社保卡是养老医疗的“饭碗”,和以前手撕粮票、布票一样,是接补贴的“新票据”。
三证是政策变迁的缩影,也是农民手里的铁饭碗和救命稻草。
村里讲究的是实在,大家对补贴心里头都明镜似的。
“证件这事儿,赶上啥都好说,赶不上连大米都少半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院子里聊证件,聊补贴,也聊家长里短。
有人问:“俺家证上的名字跟身份证不一样,有事儿不?”另一个人插话:“快改吧,去年俺家就卡这儿,钱都卡半路上了。”
老王翻完证件,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有证,心里有底。就像下雨天有雨伞,出门不慌。”儿子拍拍老王肩膀,调侃一句:“爸你这岁数,证比钱都重要。”老王乐呵呵地回:“你说得对,证是咱命根子,没它咋活?”
三证就像农村人的三根救命稻草,种地补贴靠它,盖房补贴要它,养老钱、医疗钱全都系在这三证身上。
哪家补齐了,就像过年吃上了猪肉,心里踏实,嘴里香。
哪家落下了,等补贴发下来,只能望天兴叹。
村委会通知一出,大家伙都动起来了。
有的跑镇上,有的请假,有的拿着证件在家门口晒太阳,互相问候。
一时间,三证成了村里最热的话题,就像年关前搁蔬菜大棚里抢白菜一样,谁都不想落下。
老王家的“三证”终于齐了,等着新证下来,心里像码了一仓库的粮食,就等着开仓放粮。
院子里的狗子摇着尾巴,一边跑一边喊:“老王,明年喝酒别忘了请我,证齐了补贴到手,咱也能喝顿好的!”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整个村子都透着一股子踏实劲。
这“三证”,说白了就是农民钱袋子的钥匙。
谁家补齐了,谁心里有谱。
院子里,老王望着收拾整齐的证件,嘴角挂着笑,心里像过了年,盼着明天更美。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