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票赞成,1票反对。”
当联合国安理会那份要求巴以停火的协议摆上台面时,结果让人下巴都快掉了。连英法这种铁杆盟友都点了头,唯独美国,孤零零地投了反对票。这场景,与其说是为了和平,不如说更像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只是剧本我们没看过而已。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乌克兰的泥潭和加沙的废墟上,以为这就是大国博弈的全部。其实不然,真正的牌局,早就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开桌了。有两场“战争”,美国一场都输不起,只要输掉其中任何一场,我们这边可能真的就“不战而胜”了。
当然,这里说的“战”,不是飞机大炮那种。热战的结局谁都清楚,打到最后便宜的都是旁观者,中美都精明着呢。真正的较量,无声无息,却刀刀见血。
一场,就在那些不起眼的芯片、代码和生产线里。
曾几何时,美国在科技领域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说一不二。可现在,他们自己家的智库年初发了份报告,把未来科技的关键领域划拉了12个,结果自家研究员看完都一身冷汗。原因很简单,这12个他们最看重的领域,一半已经不领先了,剩下那一半也被人追得气喘吁吁。这个追赶者,只有一个名字。
一个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一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地方。
先进制造、5G、无人机,这些领域我们已经是事实上的头把交椅。这可不是空话,你看看俄乌战场,开打时还是坦克对冲,现在呢?满天飞的无人机成了主角。再看看满大街跑的电动汽车,怎么就把传统燃油车的百年基业给弯道超车了?这些变化,都让大洋彼岸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就连他们寄予厚望的人工智能和AI,也被我们追赶得没有了喘息空间。
这背后逻辑很残酷。发达国家为什么是发达国家?不就是靠着科技壁垒,把一堆铁疙瘩、塑料块变成高附加值产品,然后卖给全世界吗?要是这条路被堵死了,科技这棵摇钱树倒了,那美国还剩下什么?只剩下金融游戏了。一个没有强大制造业支撑的金融帝国,听起来就像沙滩上盖的城堡。
所以这场“科技战”,美国退无可退。
另一场战争,则更加隐蔽,也更加古老。它不在欧洲平原,而在中东的沙漠和油田里。
很多人觉得,美国在乌克兰投了那么多钱,乌克兰要是输了,美国不就亏大了?其实,乌克兰的输赢,对美国的国运影响没那么大。不管最后谁赢谁输,战后重建的生意,地下的矿产资源,美国总有办法分一杯羹。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敢大大咧咧地说“我能24小时结束战争”,因为在他看来,这事儿已经没那么要紧了。
真正让白宫夜不能寐的,是巴以冲突。
回到开头那个场景,美国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一票否决停火协议?真的是为了保护以色列这个盟友那么简单吗?
背后是“大以色列计划”的幽灵。占领加沙,只是这个庞大计划的一小步。以色列的野心,或者说美国赋予它的使命,是成为整个中东的“话事人”。只要以色列在中东站稳了脚跟,甚至能左右周边国家的安全,那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比如石油。我们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能源命脉有一部分就在那里。如果中东被一个亲美的地区强权牢牢控制,那么在石油出口问题上拿捏我们就变得轻而易举。美国自己打了好几场中东战争,发现想亲自下场控制住这片土地,成本太高,效果也不好,或许把这个任务交给以色列,是更划算的选择。
不止石油,还有“一带一路”。如果以色列成为中东的掌控者,我们通往西方的陆上商路,还能那么顺畅吗?
当然,以色列现在的实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它需要不断扩张,蚕食巴勒斯坦的领土,控制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打压黎巴嫩。而美国要做的,就是为它的扩张争取时间和空间,反对停火,就是最直接的方式。中东那些国家对以色列敢怒不敢言,怕的不是以色列,而是它背后那个庞然大物。
所以你看,明面上是以色列和中东国家的区域冲突,实际上呢?还是中美之间的角力。我们和埃及、沙特的合作,继续购买伊朗的石油,都是在为这盘大棋落子,不让伊朗这个关键角色彻底倒下。
这两场战争,美国任何一场都输不起。输掉“科技战”,美国在制造业空心化的情况下将失去最核心的赚钱能力;输掉“中东地缘战”,美国将彻底失去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控制,美元的地位都会动摇。
而我们呢?科技上奋起直追,能源上,除了中东,别忘了,还有一条北极航线正在慢慢融化。
局势就是这么个局势,我们这边一步一个脚印,按部就班。反倒是美国,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甚至不惜在全世界面前失掉人心。这样下去,离那个最终的结果,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