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座城市能“出圈”,靠的究竟是运气,还是实力?当一个地方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全国性媒体的镜头里,我们该为它高兴,还是警惕那背后被消费的尴尬?最近,江苏卫视又把镜头对准了常州,名义上是“蹭热度”,实则像在上演一场关于城市形象的荒诞剧——常州恐龙,再次成了别人节目里的“背景板”。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翻开江苏卫视过往的综艺和活动记录,常州元素频频被拎出来当“气氛组”:文旅推广、亲子综艺、甚至一场莫名其妙的“萌宠大赛”,都能扯上中华恐龙园。问题是,这些节目里,常州从来不是主角,而是一个被随意调用的符号。恐龙形象一出场,配乐是欢快的,字幕打着“打卡圣地”“网红必去”,可细看内容,连园区的正确名字都念不对。这哪是宣传?分明是拿一座城市的地标当免费道具。
更荒诞的是那些所谓的“比赛回顾”。节目组煞有介事地盘点“常州恐龙参与过的精彩赛事”——等等,恐龙还能参赛?原来是指十年前某个亲子跑活动中,有家庭穿着恐龙玩偶服跑了个倒数第一;或是某年跨年晚会,舞美用了点恐龙投影,就被包装成“历史性对决”。这些片段被剪辑得像体育赛事集锦,配上激情解说:“看!这只霸王龙在起跑线就落后了!”“迅猛龙的转弯太惊艳!”——笑点全靠后期硬造,观众一笑,节目组完成“本地化”任务,可常州呢?除了一个被戏谑的标签,什么也没留下。
我们不妨反问一句:如果真是为了推广常州,为什么从不请来真正的文旅负责人讲讲规划?为什么不深入采访恐龙园的科研团队,聊聊化石修复的冷门知识?为什么非要把一个科普与娱乐并重的主题公园,降维成综艺里的搞笑布景?说到底,这种“蹭流量”本质是一种文化懒政——懒得做功课,懒得理解一座城市的肌理,只想要一个现成的、带点童趣的“梗”来填充节目时长。
对比一下成都如何借大熊猫出圈:纪录片、科研合作、国际认养、文创开发,层层递进。而常州的恐龙IP,却被一次次地“综艺化”“小品化”,在笑声中被稀释了专业性与独特性。这不是推广,是消解。
当然,有人会说:“有曝光总比没曝光强。”可当曝光建立在误解和调侃之上,长期来看,伤害的是城市品牌的严肃性。一个孩子看了节目问妈妈:“常州真的满街都是恐龙吗?”母亲该怎么回答?说那只是个主题公园?还是说,我们被电视“玩”了?
所以,问题来了:当地方卫视一次次把城市符号当作综艺燃料,我们是该感谢这点“存在感”,还是该追问一句——谁才有资格讲述一座城市的故事?是那些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还是演播厅里拿着台本的主持人?下次再看到“常州恐龙”出现在搞笑桥段里,或许我们该笑的,不再是段子,而是这种轻浮的“流量逻辑”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