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美联储已经确定了,未来会降息,这会对中美关系带来哪些变化呢?在降息之前,竟然有七个国家相继对美国表示了反对,这又是怎么回事?
——【·美联储掌控权之争·】——
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的余韵未散时,鲍威尔的发言已经在金融市场上引发了不少波动。这位美联储主席在讲话中指出,美国就业市场面临的下行风险正在逐步加重,意味着未来可能需要对货币政策做出调整。
这番话让交易员们很快改变了他们的押注,CME“美联储观察”数据显示,9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一下子上升到了91.1%。不过,鲍威尔的让步更像是在压力下做出的一次策略性后退,白宫的影响早已在美联储理事会的决策中挥之不去。
特朗普对美联储的调整从未停歇。8月22日,这位美国总统公开要求美联储理事莉萨·库克辞职,原因是她的房贷问题正在接受司法部的调查。库克坚决回应不会屈服,但特朗普已经提名白宫的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来填补可能出现的空缺。
这些举动都在试图抢夺美联储7人理事会的掌控权。华盛顿邮报直言,白宫正加快推进让亲信占据多数席位的步伐。鲍威尔的任期将于明年5月到期,现任财长贝森特明确表示不打算接任,而特朗普团队中的克里斯托弗·沃勒等人则成为备受关注的候选人。
利率的变动实际上藏着一场明晃晃的政治角力。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联邦政府每年支付的国债利息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元,稍微把利率降低半个百分点,就能节省几百亿美元的支出。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特朗普的政治日程安排,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让7月份核心PCE物价同比上涨了2.9%。选民对通胀的不满正在逐步削弱他在中期选举中的优势。
鲍威尔一年前拒绝降息的决定一直让特朗普心里不舒服,他还公开说“现在采取行动已经太晚了”,这暴露出这场角力的核心问题——美联储变成了政治的工具。
——【·关税霸权带来的反噬效应·】——
8 月 29 日的政策截止日期快到了,但美国海关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状态。特朗普签的行政令规定,从那天起,针对价值 800 美元及以下的进口包裹,免税待遇将暂停,这意味着每天有超过 400 万个包裹都得逐一申报关税。
全美70个港口的关税评估专员总数只有一千多个人,即使连续工作12个小时,也难以处理掉那么多单据。这场由政策引发的混乱局面远远超出了白宫的预料。
印度通信部率先发出警示,于8月23日宣布暂停向美国发送包裹。
意大利邮政紧随其后,从第二天起全面停止发放包裹;法国邮政将免税额度调低到100欧元以下的礼品,商业包裹全部暂停。瑞典、挪威、比利时和西班牙也相继加入了停邮行列,七国联手行动,成为对美贸易反制的新战场。
挪威邮政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美方既没有说明政策的具体细节,也没有提出任何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邮政企业根本没办法在一周内完成相关流程的调整。
这次停摆对美国社会的敏感神经造成了冲击。加州大学的研究发现,48%的小包裹都送到最贫困的地区,那些靠跨境电商生活的低收入家庭将首当其冲,直接受到涨价带来的影响。
企业方面的麻烦更大,像亚马逊等平台已经通知卖家暂停低价商品的直邮业务,中小规模的跨境卖家面临订单断裂的风险。讽刺的是,这一波反弹其实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延续——欧盟不得不接受最高15%的输美关税,还得额外投入6000亿美元做投资,以及7500亿美元购买能源。日韩的企业为了妥协付出的代价也很沉重,现在连普通百姓的包裹都变成贸易战的牺牲品。
——【·90天休战期中的中方应对策略·】——
斯德哥尔摩会谈达成的那份90天关税休战协议,让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得以暂时缓一口气。从8月12日起,美国停止执行针对中国的24%的高额关税,中方也配合暂停了相应的反制措施。
不过,这份联合声明的背后暗藏着一套攻防策略:双方都还保持了10%的基础关税,中方也明确表示“暂停非关税反制”并不意味着放弃反制的权利。这种留有空间的妥协方式,与盟友们的全面让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方的底气源自于其精准打击的实力。会谈之前,实施稀土出口管制让美国制造业苦不堪言,而暂停反制的决定也显示出中方在谈判中的诚意。这种“硬手段加软策略”的组合,让特朗普政府逐渐认识到关税大棒对中国已经不再有效。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即使在关税战最激烈的时候,中国对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例还是逆势上升到了38%。同时,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组件等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扩大。企业方面的应对更显韧性,很多都通过重组东南亚产业链、利用RCEP的规则等方式,成功避开了关税的壁垒。
制度性的开放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因素。中方正加快与CPTPP等高标准规则接轨,在数字经济和绿色金融领域制定出具有指导性的开放发展路线。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经在东盟十国建立了全面的清算网络,这样一来,美元结算的“武器化”风险也相应减轻了不少。与欧盟被动支付的6000亿美元“保护费”不同,中国选择通过规则竞争来取代直接利益输送,这种不同的策略使得90天的休战期不仅仅是喘息的时间,更成为制度建设的宝贵窗口。
特朗普采取双线施压策略,既在经济方面加大压力,又在外交层面强化手段,这样的做法让对手难以应对,整体效果也更加明显。
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特朗普正盘算着双线作战的政治策略。对外,他用关税作为武器,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欧盟的 6000 亿美元投资、日本的 5500 亿美元注资、韩国的 3500 亿美元资金都逐渐流入美国国库。
盟友们的让步都被包装成“美国取得了胜利”,但法国总理贝鲁感叹的“黑暗日子”,以及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调侃自己像被“当早餐吃掉”,都揭示了联盟内部裂痕的不断扩大。
内部,关于美联储的争斗同样激烈紧张。特朗普不仅盯着鲍威尔的降息举措,还在理事会里安插亲信。莉萨・库克的调查风波、潜在继任者的名单曝光,每一件事都在精准地削弱着美联储的自主权。
这种强硬手段在短期内似乎取得了一些成效,市场对降息的预期推动美股出现反弹,但潜在的长远风险正在逐步积累。鲍威尔在讲话中提到的“通胀预期被拉升”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关税导致的物价上涨和降息释放的流动资金相互叠加,可能引发更复杂的滞胀局面。
中国始终是最难对付的战场。和盟友们迅速达成妥协不同,中方用90天的休战时间争取战略主动权,但在关键利益问题上绝不让步。特朗普期待的“中国版投资协议”迟迟没有看到结果,反倒看到中方在各种多边平台上不断施展影响力。
这次的交流让我们看清了中方在国际舞台上的坚定立场,未来局势仍充满变数。
当七国停止邮政服务的浪潮暴露出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反效果时,加上美联储受到政治干涉引发市场担忧,这位擅长施加极限压力的总统发现,自己精心布局的贸易策略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难以预料的变数。
鲍威尔还没有兑现降息的承诺,而美国邮政系统的乱象已经逼近,特朗普主导的这场权力博弈,正逐渐演变成更难掌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