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非要招惹美国?兜里没钱了,只能掀桌子豪赌一把!
1941年的东京,空气里头都飘着一股子火药味儿,混杂着压抑和狂躁。
在任何一个外人看来,当时的日本都像一头发了疯的野兽,在中国战场这个泥潭里扑腾了好几年,血流了不少,力气也快耗干了。国内的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连铁锅都得上交去造枪炮,就这么个节骨眼上,它居然掉头去招惹美国,这不是纯粹找死吗?
可历史这东西,你不能光看表面。日本军部那帮戴着白手套、揣着指挥刀的家伙,个个都是人精,他们下的这步棋,背后藏着一笔算到骨子里的绝望账。
话说回来,打仗打的是什么?说到底,就是钱和资源。从1937年卢沟桥一声枪响开始,日本的国库就跟开了闸的堤坝似的,哗哗往外淌金子。
开战前,日本央行的小金库里头还存着四百多吨黄金,家底算得上殷实。可战端一开,军费开支成了无底洞,短短几年,那点黄金储备就只剩下个零头,区区二十几吨。
日本银行的行长结城丰太郎,急得是天天晚上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他跑到陆军省和海军省,几乎是带着哭腔跟那帮将军们诉苦:各位爷,省着点花吧,再这么烧下去,咱们明年连买子弹的钱都凑不齐了!
钱没了还不算最要命的,更惨的是,国家信誉也跟着破产了。
到了1938年,在欧洲做生意的德国商人都发现不对劲了。日本政府开出来的商业期票,拿到银行去兑换,人家直接两手一摊,说兑不了。这不就是空头支票嘛!德国人被坑惨了,气得直骂日本人不讲武德。
英美那边的商人更是猴精,一看这架势,立马就改了规矩。想从我们这儿买东西?行啊,拿现金来,美元英镑都认,至于你日本的欠条,对不住,我们这儿不收。
这一招,算是直接掐住了日本的脖子。日本是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岛国,炼钢的铁矿石、开动飞机的石油、造轮胎的橡胶,几乎样样都得靠进口。现在人家只要现钱,可日本手里哪还有那么多外汇?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更让东京头疼的是,他们原以为占领了华北,就能以战养战,让占领区给自己输血。结果呢?1939年华北闹起了大饥荒,粮食颗粒无收。占领区非但没变成粮仓,反而成了一个嗷嗷待哺的累赘,还得从日本本土调集宝贵的粮食和资金去填坑。
整个日本,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口袋里最后一个铜板都快输光了,可就是不愿离开赌桌。
既然钱袋子空了,那就只能去抢了。目光一转,日本军部盯上了南边那片富得流油的地方——东南亚。
那地方,在他们眼里简直就是天堂。有婆罗洲的石油,有马来亚的橡胶和锡矿,随便哪一样都是日本梦寐以求的战略物资。只要拿下了东南亚,那还看什么美国人的脸色?
1939年,日本鬼鬼祟祟地出兵,占了中国的海南岛。这步棋下得很有深意,海南岛往南就是广阔的南海,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扼住了通往东南亚的咽喉要道。
美国人又不傻,罗斯福总统在白宫里看着地图,一下子就明白了日本人的小算盘。这哪是要在中国战场取得什么优势,分明是为“南进”战略铺路。
美国的反应相当迅速。当年7月,华盛顿就宣布,一年后将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这在外交上是个重磅炸弹,相当于告诉全世界,美国和日本的“友谊小船”马上就要翻了,以后生意没得做了。
美国人的潜台词很清楚:你们想去南洋抢东西,可以,但别指望我再卖给你一滴油、一块铁。
几乎是同一时间,日本国内“南进”的声浪也达到了顶峰。军部那些少壮派军官,天天在报纸上鼓吹“大东亚共荣圈”,说白了,就是想把整个东亚和东南亚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由他们来当老大。
他们的逻辑简单粗暴:在中国战场上跟几百万中国军队死磕,进展缓慢,消耗巨大,还不如直接南下,把生产资源的“水龙头”抢到自己手里,釜底抽薪,一劳永逸。
1940年,欧洲战场风云突变,法国被德国的闪电战打得稀里哗啦,举了白旗。这对日本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趁着法国人自顾不暇,日本军队大摇大摆地开进了法属印度支那,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这一手玩得漂亮,既抢占了向南进攻的绝佳跳板,又把当地丰富的煤炭、大米等资源收入囊中。
日本的算盘是,抱紧德国这条大腿,跟意大利一起组成轴心国同盟。在他们看来,德国横扫欧洲,英国也被炸得抬不起头,轴心国眼看就要统治世界了。跟着大哥混,总归有肉吃。
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美国的报复来得又快又狠。
罗斯福政府眼看日本一步步滑向深渊,直接甩出了王炸:对日本实施全面的钢铁和石油禁运。
这一下,是真打到日本的七寸上了。石油,是现代战争的血液,没了它,日本引以为傲的联合舰队就是一堆废铁,零式战斗机也飞不上天。钢铁,是工业的骨架,没了它,大炮坦克都造不出来。当时日本超过八成的石油进口都依赖美国,这一禁运,等于直接给日本的战争机器判了死缓。
更绝的是,美国还联合英国、荷兰,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这下可好,日本政府不仅买不到东西了,连存在海外银行里的那点私房钱都取不出来了。这就是后来被日本大肆宣传的“ABCD包围圈”(America, Britain, China, Dutch),他们觉得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
路被堵死,日本只能回到谈判桌上,可这更像是一场走过场的表演。
1941年春天开始,日美两国的外交官在华盛顿展开了马拉松式的谈判。当时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心里其实是矛盾的。他既不想放弃在中国已经占到的便宜,又对和美国开战心存恐惧。
谈判的核心就一个:美国国务卿赫尔态度非常坚决,要求日本必须从中国和印度支那全面撤军,恢复到1937年以前的状态。
这条件,日本怎么可能接受?在中国打了四年,死了几十万士兵,花了天文数字的军费,现在要他们拍拍屁股走人,把吃下去的肉再吐出来,别说军部那帮骄兵悍将不答应,就连天皇都没法跟国民交代。
谈判桌上吵得不可开交,东京的内阁会议室里更是乱成了一锅粥。外务大臣松冈洋右是个铁杆亲德派,他觉得美国没什么了不起,只要紧跟德国,就能战胜英美。而近卫文麿则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想和谈又不敢得罪军方。
最有戏剧性的是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这位在美国待过多年的将领,比谁都清楚美国的工业实力有多恐怖。他不止一次地跟同僚说,真要打起来,我们顶多风光个半年一年,之后就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