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旭合科技这波操作,说实话我懵了。光伏圈最近太乱,抢单、欠账、倒闭、减产,每天朋友圈都是“光伏大逃杀”。可这家号称行业新秀的旭合,居然玩出个新花样,收了别人预付款,货却迟迟不发。你说你缺钱,那我能懂,谁让寒冬这么冻人。可这不是,一边喊自己货卖脱销了,一边又背个官司,让江苏昱辉掏了钱还追着提货,真看不懂了。
行业里谁都说,旭合低调,团队很牛,高管履历一水儿的大咖,背后还有院士、教授、资本大佬站台。打个比方,这公司上市当天,朋友圈那叫一个刷屏。看起来,旭合就属于那种有科技光环、有资金背景、有梦想、有追求的优等生。本以为他会更规矩一点,可结果直接来了个“预付款不发货”,把同行们都看呆了。现在打官司,江苏昱辉那边曝光了合同、交付款项记录,旭合几个意思,钱都进腰包了,是供不出来还是压根不愿供?想起另一个公司,拖着供应链不结账,双方互相拉黑,亏的全是工厂工人。这次换成了用别人的预付款去补流水,商业逻辑也太离谱。
其实光伏这几年,水都快搅浑了。去掉补贴,装机暴涨,结果厂商全部疯狂扩产,再加上全球经济波动,国外市场也动不动砍单,海外客户跑路,国内同行杀红眼,一个标配的剧本来了:产能过剩+价格崩盘+下游欠账。讲真的,不少老品牌去年还在争第一名,如今订单腰斩,库存堆着发霉。旭合说自己满产满销,投资说明会说供不应求,竟然连区区几百万的代工任务都扛不住?本事大,想法多,扩张野心确实能打,但公司财报一翻出来,全是压力。
蓝丰生化作为上市公司,波动数据都摆台面上。不说别的,仅光伏板块,去年裁员都裁了一个厂的量,营业额死咬着向上爬,但净利润越挖越深,营收越多亏得越狠。旭合科技产能年年上调,组件、电池片发布会一波接一波。可数据根本不支持:2023年亏三千万,2024亏到一亿七,上半年眼见又亏了小两千万。行业大伙都哀嚎,亏光的现钱要哪儿补?看新闻才知道,原来地方政府大礼包不断,产业园、开发区补贴一砸一个准,每年补个两千万不是事,这么一合计,亏的钱全是补贴补回来的。
和网友聊过,说白了现在光伏圈不少公司,就是靠补贴续命,前前后后,赛道升级,产能扩张,总有人吸引钱往里砸。但真正让利润起飞的少,大头都是固定资产上去,可回收率、资金链全靠杠杆强撑。涉及资产负债那块,蓝丰生化原本干农化,现在跳到“双主业”,还控股旭合科技,实打实也是背水一战。有人挖数据,旭合总资产到30多个亿,净资产和市值比一下,根本不敢看,资产权益率不到12%。单单几年担保额度翻了10倍,各种贷款、补贴、增资越投越深,连下游公司都被拖进来兜底还账,这要不是靠政府背书和地方推动,怕是早抵不住行业大风浪。
比较有意思,这种公司说自己“产业高地”“行业领头羊”,纸面数字光鲜。实际操作过程中,下游客户一旦现场提货就出岔子,大公司好歹还有现金补贴兜底,可一旦靠天吃饭,遇到点小波动就暴雷,像极了去年白酒行业一堆“库存压货,市场裂变”,只不过光伏的游戏,是用政府兜底的补贴真金白银顶着。对江苏昱辉这种“敢下单,敢交预付款”的买家,恐怕一边想快点装机交付,一边也咽不下这口气,明明合同写着按批发货,实际却一直拖。这几年行业惯例,是买了货还得赖账,公司手头紧指望先现金周转,没想到旭合直接来了个“先收钱,再不发货”,难怪人家法务早早备好诉状刀枪入库。
回头看旭合一波操作,身上有典型“政策型融资企业”标签,缺钱扩产、猛烧补贴,一路烧到政府没动力再补时,公司瞬间就落空。舆论质疑多,但地方政府只要产业、就业、税收稳得住,项目还是能算政绩,亏点算啥。只要一间工厂还亮着灯,相关部门心里都有个底。可母公司蓝丰生化那边日子难过,净利润连亏、现金流断崖,背后的压力全压在报表上。光伏业务风头越来越猛,只有毛利率能让母公司喘口气,别的什么电池片、组件产能,除了技术进步和偶尔新闻稿,就是数据报表的0058、0032,全靠财技堆修辞。
很容易联想起上市母公司带着控股子公司一路冲,拚图式补贴拼到报表不能看,然后上下游甩起皮球,最终就是一堆人扯皮打官司。媒体人都说,光伏行业加速出清的时候,大公司的基本盘才见真章。小公司或“技术派”企业,如果自身造血不够、补贴一停,量产一拖,现金跟不上,再牛的团队也容易被市场教做人。
这场纠纷,被不少人当成“光伏寒冬”的缩影。昔日满产满销的企业,今天也有订单压不下来的“尴尬”,原本想当行业领头羊,一转身背上欠债包袱,还要面对合作方追责催款。争单、抢项目、靠政府托底,全行业出清只会越来越狠。明面上,看起来旭合科技有着过硬背景和资源,实际上,公司高层们背负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没有稳定现金流、没有稳定利润、没有产品技术的跨越式创新,想Hold住光伏巨浪,太难。
行业大洗牌之下,很多“新秀”确实经不住寒风,不少网友吐槽,企业自我标榜、开工仪式一套一套的,真金白银的业绩一个月就裸奔。看得明白的人,早学会“减仓光伏股,离开赌桌”,抱怨产业不靠谱也是每年不变的梗。现实就是这样,政策补贴、资金血包能撑一时,客户信任、产业链信心撑得了一世吗?放在过去,有创新、能引领,还能让人鼓掌。放到今时今日,这一套太容易露馅。
旭合科技能不能熬过接下来的市场寒冬,这才是真正看点。靠补贴不是长久,靠政府兜底迟早是临时,有客户才有未来,有利润才有产业升级。光伏圈每天新故事,谁能笑到最后,还要看硬实力。
坚持做产品,讲信用,走正路,才是真正企业的护身符。资本加持、技术噱头、产能扩表,始终没有现金流香,上市公司控股也不是金身,终究要在市场和客户要求面前给出答卷。
本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