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奉朱元璋令北伐,元顺帝逃往大漠,明军占领元大都。徐达请示是否追击歼灭,朱元璋回答:大漠太深太远,不容易追到,而且元朝失天命,气数已尽。算了!
朱重八这一“算了”不打紧,却给大明带来了贯穿276年历史的巨大边防压力。
元朝虽然退出中原,但是蒙古的力量仍然很强大,明史记载此时蒙古诸部拥有“控弦之士不下百万”。想当年,蒙古帝国用不到40万骑兵(成吉思汗2万,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各5万,拖雷20万)就能横扫欧亚。所幸退回大漠的元朝势力相互残杀,蒙古诸部始终未能整合为一个整体,否则成吉思汗的历史将重演。
元朝被驱逐后,逃亡的一些蒙古贵族仍幻想着重返中原,不时骚扰。为了巩固北部边防,朱元璋先后八次派将北征,尤其是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师十五万在捕鱼儿海战役中全歼北元王庭的主力,此后北元在一次次内讧中逐渐消亡。
由于高寒干旱,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该环境极度不适应,取胜的明朝并未能有效的占领和统治草原,仅在较宜居的漠南、蒙东等地设置了一些前沿卫所,并努力推动北部卫所游牧化,同时分封朱棣、朱权等帅重兵驻守北部边塞,此即十三大塞王镇边关。
建文四年(1402年),通过“ 靖难之役”登上皇位的朱棣调整了军事策略, 将一批边地卫所内迁 。东胜左卫(今内蒙托克托县)迁至北直隶永平(今河北卢龙县)境 ,东胜右卫迁至北直隶遵化县 。
永乐元年,大宁都司撤销,所辖边地大部赏给蒙古兀良哈,部分卫所并入辽东都司。撤销的大宁衙署内迁保定府,职能转为管理保定左卫、右卫、中卫及紫荆关等卫所。
明宣宗时,开平卫(今内蒙多伦)、兴和所内迁。
大宁都司治所位于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县)。蒙古兀良哈三卫为羁縻卫。
以高原中部东西南北跨度均达上千公里的戈壁(大漠)为参照,蒙古诸部划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以及东抵大兴安岭的蒙东。
北元瓦解后,蒙古诸部分裂为瓦剌(漠西)、鞑靼(漠南漠北)、兀良哈(蒙东)三个系统。
东胜、开平和大宁防卫的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多伦--赤峰一线,地理范围大约是今天的蒙东五盟和内蒙中部。随着漠南和蒙东被放弃,游牧民族顺势填补了空白,华北和东北失去了屏藩。
阴山与燕山之间有个豁口,右边是宣府,今张家口一带,左边靠下为大同。放弃了漠南,宣府、大同就成为至关重要的第一线:大同失守,游牧民族可直驱三晋;宣府失守,草原骑兵可进围北京。
大兴安岭不算高,且燕山与大兴安岭间更有多条孔道。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块平原,三江平原古代还很荒凉,直到近代才开发,由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大宁都司撤销后,从蒙东向东毫无阻碍,三江平原成了游牧民族的后花园。
明朝初期在东北地区设有三个都指挥使司,分别为大宁都司、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
明朝时明军并未实际控制三江平原及其以北地区。根据《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记载,奴儿干都司设立之前,“皇帝敕使三至其国,招安抚慰”。那一大片区域生活的民族、部落为“人有女直或野人、吉列迷、苦夷”。女直或野人就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等女真部落,苦夷是在库页岛生活的部落,吉列迷应该是其他少数民族如赫哲、锡伯、索伦。
永乐元年(1403年)设立建州卫及兀者卫。永乐二年,设置奴儿干卫,不久,兀者左卫、 兀者右卫、兀者后卫、 兀者托温千户所也先后建立。此后,朝廷设置的卫所逐年增多。不过这些卫所并非明军驻守的实土卫,而是给那些部落酋长们一张证书再刻个印,宣布已是大明皇帝的官了。这些均属于羁縻卫。
永乐七年,升级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司,负责对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及牡丹江、图们江、绥芬河、嫩江流域直至库页岛各族群的宣谕招抚。这片区域,北抵外兴安岭,南接辽东都司,东至库页岛,西达斡难河流域。
宣德七年(1432年),明朝最后一次派官员巡视奴儿干地区,之后,都司的主要官员纷纷返回辽东都司各卫任职。
虽然明朝并未宣布撤销,但是组织架构已不复存在,奴儿干都司名存实亡。
奴儿干都司所辖的羁縻卫到底有多少,至今仍有争论。较为人们认可的一种观点是,永乐末年达125卫,到了万历年间,根据《大明会典》记载:”都司一,奴儿干都司;卫三百八十四。“
辽河平原的西北面,是一片百来米高的台地,隔开了三江平原。蒙东的放弃,导致游牧民族可以随意地由西向东进入三江平原,再从上向下一冲,很轻易的就能进入辽河平原腹地,进而一路冲到辽南的盖州、复州、金州(大连)。
汉民族倒是自古以来对辽河平原情有独钟,大明的辽东都司防卫的就是这一块。明军攻下辽东时,辽东人口仅剩十万,经过多年发展也仅五十万人。明朝最初尝试设州府管理,旋即撤销。虽然保留辽东巡抚,但这里的民政事务是交由山东布政司管辖。
查看明代的地图,山东的“山”字都写到了沈阳那儿。
大宁都司的撤销和开平卫内迁,使得辽东与宣府、大同在地理上隔绝,只能依靠狭窄的辽西走廊与关内连接。这是大明在东北军事部署上的两大失策之一,另一个是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放弃宽甸六堡。
永乐年间,朱棣起大军五次御驾亲征,虽对蒙古诸部予以一定打击,但是并未根除威胁。仁宗宣宗时期,漠南诸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
大明帝国国防战略逐步由积极进取蜕化为消极防御,北部防线后退千里,转而大力修建边墙,依托边墙保护农耕区。
国防战略调整在南方的一个后果是,被称为“好圣孙”的宣宗放弃了汉唐故土——安南,地处腹里的南宁成为了前线。
边墙,即长城。明朝修建的边墙,东起鸭绿江(不是我们认知的山海关老龙头),西至嘉峪关,绵延六千余公里,如算上内长城总长八千余公里。
辽东长城遗迹,应该是翻修过了
明初时,在西北方向明朝的控制范围达到了新疆的哈密。但是,长城为何只修到嘉峪关而没能继续向西延申到1500里外的哈密呢?这就要说说明朝对哈密的四得四失。
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兵征讨北元的残余势力。冯胜、傅友德率领的西路军一直打到了沙洲(今敦煌),将元朝势力逐出河西走廊。
蒙古第一次西征后,成吉思汗将玉门关以西的西域、中亚等地封给了第二子察合台和第三子窝阔台。蒙哥当大汗后,鉴于窝阔台系在忽里勒台大会(蒙古诸王大会)不支持自己,于是采取了类似汉武帝削藩的推恩令之策将窝阔台汗国肢解,最后联合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将窝阔台汗国瓜分。
元朝时,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察合台汗国。1363年,东察合台汗国发生内乱,驻守哈密的武威王兀纳失里趁机建立哈密国,元朝封其为“肃"王,成为藩属。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军西出,建立了赤斤蒙古、安定、曲先、罕东左等一系列卫所,包围哈密。
永乐二年(1404年),哈密王称臣纳贡。不久,明朝趁哈密国内乱设立哈密卫,将哈密国置为类似自治区的保护国。1407年封哈密国王为忠顺王,意在突出哈密对明朝的忠顺之心。
随着漠西蒙古瓦剌部以及从东察合台分裂出来的吐鲁番汗国的崛起,明朝四失四得哈密。
嘉靖三年(1523年),明军大败吐鲁番军,第四次恢复哈密。第二年,吐鲁番反攻,重夺哈密。
正德皇帝游龙戏凤,身体垮了,没有皇子,于是按照礼制选择了藩王之子过继给正德皇帝,继皇帝位,这就是嘉靖帝。当了皇帝,嘉靖就想尽尽孝,想着把自己的亲爹往上推一把从王爷变成皇帝。皇上有两个当皇帝的爹,这不合乎礼制,自然遭到了朝堂上大臣们的反对。双方闹将起来,这就是大礼制之争。
哈密丢失,但是此时从皇帝到大臣正在为是否给当今皇上的亲爹上皇帝尊号吵得不可开交,没人关心这事。而明军在西北的驻军又偏少,于是,哈密就不再要了,而且把防线从敦煌后撤二百余里撤到河西走廊最狭窄之处,此处就是嘉峪关。
朱棣原是燕王,十三大塞王之一,靠造反夺了皇位,他自然怕其他的塞王以他为榜样。因而,永乐之后,北边塞王守边制度正式瓦解。
蒙古威胁仍存,为弥补塞王守边制度瓦解下北边镇守制度之真空,朱棣遂将附属于塞王守边制度之总兵镇守制度独立出来,固定其地域、提高其规格、授予其权力,复辟了洪武前期大将守边制。
负责镇守的将军官职统一称为总兵官。洪熙、宣德二朝沿用旧制,加以完善,确立定制。
驻守边镇的军队称为边兵,总兵官总镇正兵,副总兵领三千人作为奇兵(机动部队),参将分守各路要塞,东西互相策应,为援兵,游击领三千人往来防御,为游兵,之下为千户、守备、把总等中下级军官。
一般而言,镇守一方的为总镇,负责人为总兵;负责一路或某一重要关隘的为备御,根据重要程度安排副将、参将、游击领兵,如山海关参将就很厉害;基层城堡交给守备负责,这可是个苦差事,根据据点大小,千户、千总、守备、百户分别安排。
明朝中后期,卫所制与营兵制并存,因而明军的武官名称繁乱。总的来说,后期卫所制的军官官职只是作为世袭,比如戚继光,世袭登州卫指挥签事,但又总镇蓟门当了总兵官。
理论上来说,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品阶最高,为正一品,为明朝军队最高级别将领。看似高不可攀,但实际权力早被文臣架空,根本无法调动军队。
塞王守边时,总兵是个苦差事,军权归王爷,自己却得上阵拼命。成祖朝开始,总兵逐步成为明朝武将的职官。明军中掌握实权的最高将领实为总兵官,总兵官阶并无定制,一般为正三品或从三品,佩将军印则为正二品。对照文官品阶,巡抚正三品,兵部尚书正二品。
洪武年间,帝国的西北方向派肃王镇守,驻甘州(今张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年西宁侯宋晟任总兵官,驻甘州。塞王守边制废除后,甘肃镇顺理成章就转正了,防御范围东起兰县(今兰州)西至嘉峪关。
随着帖木儿帝国的崛起,为了免除其与大明之间的朝贡关系,帖木儿积极准备东征。更可信的一种观点认为,帖木儿东征表面上是为了远征大明免除屈辱的朝贡,实际上是为了东征蒙古。因为其与大明之间还隔着一个强大的东察合台汗国,从北面走的话则是漠西蒙古在挡道。
按照蒙古传统,非黄金家族子孙不得称大汗。帖木儿如果征服了漠南蒙古,他就有可能称大汗(把自己编为成吉思汗后裔即可),或者起码可以控制大汗,自己升级当太师,而不是小小的埃米尔。
为了应对帖木儿东征的威胁,建文四年(1401),明成祖以何福佩征西将军印,充宁夏总兵官,节制陜西都司、行都司、山西都司、行都司、河南都司官军。
随着帖木儿率八十万大军东征途中身死,威胁解除,宁夏总兵官管辖地域亦逐渐缩小,但籍此契机,宁夏镇得以建立。
宁夏镇长城遗址
随着漠南诸卫所逐步内迁,原来处于国防第二线的大同、宣府(张家口宣化县)成为了前线。又由于朱棣预备迁都北京,两地的重要性陡然提高。
永乐三年(1405),以郑亨充总兵官,宣府建镇。永乐十二年(1414),以朱荣充大同总兵官,大同镇建立。同年,以刘江充辽东总兵官,辽东建镇。
随着大宁都司的撤销,地处腹地的蓟州逐渐临边。宣德三年(1428),以薛禄充总兵官,蓟州诸地从而建镇。
蓟州临近京畿,是明朝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位置极为重要。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镇兵员额常年保持在十余万,居九边诸镇之冠。
景泰八年,明英宗复辟,改年号天顺,这位就是断送了大明强盛之势的混蛋小子。
由于明英宗在土木堡断送了50万大明精锐,蒙古部落逐渐进入河套,地处腹里的延绥、陕西逐渐边防化。
天顺二年(1458),以杨信充延绥总兵官,延绥镇(榆林镇)建立。天顺三年,陕西设总兵官,陕西(固原镇)建镇。
嘉靖年间,蒙古绕过大同大肆进攻山西腹里,山西一演而变为边地。嘉靖二十一年(1542),设山西总兵官。九边重镇这一概念于是产生,山西镇(太原镇)成为九边最后建置的军镇。
嘉靖三十年,设真保镇(保镇),隆庆年间分拆出井陉镇(真定镇),万历年间裁撤。真保镇最著名的关口是紫荆关、故关、娘子关、浮图峪。抗战时著名的影像《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即拍摄于浮图峪。
嘉靖三十八年,为保护皇陵而设昌镇(今北京昌平)。最著名的关口就是居庸关八达岭长城,这是北京西北面最后一道天然屏障。
嘉靖末年由蓟镇分置而出永平镇(山永镇),西接蓟门,东达渝关,是连接山海关和京师的要冲。
嘉靖末年,从蓟镇析出设立密云镇,辖地最著名的关口为古北口。崇祯十六年(1643)撤镇并入蓟镇,末代总兵唐通转任蓟镇总兵,投降李自成后被派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由于农民军一系列的错误,吴三桂降而复叛。
明朝蓟镇所守护的地理范围内总共包括八府: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河间府、永平府、顺德府、大名府、广平府,顺天府治就是今天的北京。总体来说,密云、真保、昌平、永平防卫的范围包含在蓟镇之内,因而,明朝的九边重镇有九边九镇、十一镇(昌镇、真保)、十二镇和十三镇之说。
与前述四镇类似,从嘉靖后期开始至天启朝,随着战略态势的严峻,明朝又在九边母体上析置众多新镇,使得九边军镇达二十四座。明末,辽东战事恶化,又先后增设了山海北口、山海南口、宁远、前屯、锦州、大凌、花马池、关内、涿州、德州等总兵官。
除了北方边地,明朝在内地一些较关键的省份设立了总兵官,如戚继光被排挤后从蓟镇总兵调任广东总兵,四川总兵刘挺率部平定了播州之乱后调往辽东,萨尔浒大战阵亡。
明末战事频仍,主要是对辽东建虏和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朝廷根据战事需要增设总兵,战事结束裁撤,因而无法统计出到底有多少位总兵官,估计明末同一时期在职的总兵数当在40位左右。
虽然同为总兵官,但地位有高低,标志为是否佩将军印。征剿张献忠时,督师杨嗣昌拍着胸脯对总兵贺人龙说:好好打,打胜了启奏皇上授你“平贼将军”。结果,仗打赢了,崇祯却将“平贼将军”这颗大印给了左良玉。贺人龙一气之下带兵回了陕西。崇祯小心眼,命总督孙传庭将贺人龙诱杀,一部分部下被收编,大部投了李闯王。
边境上设立了军镇,每个镇的防御正面分批逐段的修建了边墙,九个军镇各自负责防守一段,因而被称为九边。
九边是明朝中后期的边界。九边的设立实际上是明朝国力下滑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直观的数字变化是:大明的疆土从强盛时的500万平方公里缩小至350万平方公里。在明朝人的认知以及现在的一些明吹的看法,大明强盛时的疆域大于宋,小于汉,与盛唐相当。简直无语了!
边墙(长城)只是一条线性防御工事,很容易被突破。明朝“盖城堡以便保聚,墩台以明烽火,边垣以限华夷。三者皆势所必为者也”。随着城堡的建设,长城防线有了防御纵深,日趋坚固。
明朝在边墙后方修建了各种各样的城堡,以城堡构筑起来五级防御体系。
第一层:堡城
长城依山而建,明军在每一条山间道路设置堡城,距离边墙约一至五里。
堡城是最基层的城镇,城建规模较小,通常设有百户所或守御百户所等机构,驻兵百人,负责边墙后方的屯兵和支援。
负责堡城防卫的指挥官一般来说级别不高,多是些低级军官,但是也有特例。比如:李成梁袭职后以参将驻守险山堡,一方面说明该地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上面没人。
更重要的堡城甚至会派驻高级将领。努尔哈赤反明后,首先攻占的是比堡城高一级别的抚顺所,之后又攻占了清河堡。作为沈阳的门户,抚顺所的指挥官是游击,而作为辽东首府辽阳的门户,清河堡守将的级别则是副将,指挥1.1万人的部队。
堡城之下更小的为堡寨,也称崖寨,设在险要去处,屯兵十数人,设把总或操守一人。另有设在边墙上的骑墙墩台和设在高峰或旷野处的独立墩台,此即烽火台。
堡城这种规模类似现代的边防连,堡寨和墩台则类似边境哨所。
第二层:所城
通常设置在军事防御的要害之处,设有千户所或守御千户所等机构,负责边墙或边境的守御。实行总兵镇守制后,指挥官一般为参将或游击。
第三层:卫城
卫城是最高级别的城镇,通常设有都指挥使司或都指挥使分司等机构,负责军事指挥和行政管理。依据该卫城的重要性,指挥官为总兵、副将、参将、游击不等。
城镇在古代军事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可以为士兵提供军事保障外,城镇本身也是可攻可守的基地和堡垒。有了城镇,卫所才有建置之依托。
明军中并不是所有卫所都有各自独立的城镇。以辽东为例。洪武八年(1375),明朝在定辽都卫基础上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设在唐、辽、金、元、明以来东北第一城——辽阳城。洪武二十年(1387),纳哈出降明,辽东北部战事基本结束。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朝打败女真,解除了开原地区的威胁,辽东都司辖境范围基本确定,城镇建设开始加快。
辽东都司下辖卫所有: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中卫、定辽前卫、定辽后卫、铁岭卫、东宁卫、沈阳中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沈阳中屯卫、海州卫、盖州卫、金州卫、复州卫、义州卫、辽海卫、三万卫、广宁卫、广宁中卫、广宁左屯卫、广宁右屯卫、广宁前屯卫、广宁后屯卫、广宁中屯卫。永乐年间,明成祖又在辽东设置安乐、自在二州以招抚女真。以上二十五卫两州的建制一直延续到明末。
根据成书于嘉靖朝的《辽东志》与《全辽志》记载,在辽东共翻修、新修13座卫城。明朝于辽东设置千户所127个,但独立设置屯兵城的千户所只有10个,这里面,抚顺城建于洪武朝,永乐朝建城1座,宣德朝建城6座,正统朝建城2座。而堡城,洪武年间仅修建了27座。
第四层:路城
某一重要方向关键节点设置路城,统领该方向的数个卫城。路城本就是卫城的升级版,派驻的指挥官级别较高,多为总兵或副总兵,筑城规模大于普通的卫城。
路城只在较大的军镇设置,并不是所有九边都有这一级别。辽东镇设有五座路城,分别是:东路辽阳,南路前屯(山海关外40里),西路义州(义县),北路开原,中路广宁。
第五层:镇城
镇城是军镇的最高指挥中枢驻节地。有的镇城是单独建设,如辽阳在辽旧都基础上修建,有的则是直接把总兵府设在一座卫城,该城随之升级,如广宁。
辽东最初在辽阳设立辽东都司,土木堡之变后蒙古部落的威胁日盛,河西战略地位提升,防御重心向西部偏移,于是设辽东总兵,驻广宁(北镇市)。由于广宁一开始的重要性不如开原,因而城建规模开原是辽东第二。
辽阳城墙高三丈三,南北六百丈,东西七百六十丈,周长十六里,气势雄伟,为东北第一城。
除了边墙和城堡外,明朝还沿着主要道路设置了驿站,连接各个城镇和边境堡垒。驿站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军情和政令,运送军需粮草,接待巡视和出使的官员。
驿站一般由驿丞或驿卒等人员管理,有时也设有驿卫或驿兵进行保护。根据《米脂县志》记载,李自成陕西人,西夏党项族后裔,原是宁夏镇(总兵驻银川卫)银川驿的一名驿卒,崇祯初年搞新政,该驿站因太过靠近镇城被裁撤,失业后聚众造反。
各军镇类似于现在的军区,最高领导层军事上为总兵,文官体系为巡抚,监察体系为监军。
左:明军北军。右:明军南军
明朝和宋朝都是相对成熟的文官体制,对武将从骨子里就严加防范。燕王造反成功,自然不敢再用塞王守边制度,但如果只设总兵官,又怕其成为安禄山。于是,明朝在各军镇设巡抚,有的还设巡按(如辽东),节制总兵。
巡抚不仅掌管民事,还掌握后勤供应,并分一部分兵马归巡抚指挥,对总兵既分权又监督。朝廷还是不放心,又设监军,以监督总兵、巡抚。袁崇焕初至辽西,他的官职之一就是山海关外监军。魏忠贤乱政后,监军改为太监直至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