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上午,英超球队阿森纳和中国“足球小将”双双成为舆论焦点。阿森纳刚刚在主场以2-3不敌比利亚雷亚尔,热身赛两连败;而另一边,董路筹备成立的“足球小将”俱乐部,则成为中国球迷热议的新希望。乍一看,这两个新闻一个在伦敦,一个在中国,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一想,却处处透着现代足球世界的荒诞与真实。
阿森纳这家英超强队,上赛季好不容易杀进欧冠四强,结果两手空空、颗粒无收,主帅阿尔特塔的心理阴影面积只怕要用阿联酋球场来丈量。夏季转会期破钞两亿欧元,大刀阔斧一口气签下六名新援,显然班子已下定决心,要把“亚军专业户”这顶帽子狠狠摔烂。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一转身就是骨感。比利亚雷亚尔这场热身赛上,阿森纳大牌新援哲凯赖什挥霍着7300万欧元的身价,场上却像丢了Wi-Fi的智能冰箱——孤立无援,存在感微乎其微。
反倒是一名年仅15岁的道曼小将,成了全场最亮的仔。禁区内灵巧过人造点、前场如入无人之境,一度让人怀疑阿森纳这高薪新援的意义何在。结果,终场哨响,阿森纳输了球,这已是连续第二场热身败北。或许这些比赛结果本应无足轻重,因为大家都知道所谓“热身赛,水一把”是真理。但细细一想,连“假期作业”都写不好的学生,怎么保证“期末考试”能一鸣惊人?
阿尔特塔要背的锅,其实就是现代足球管理的缩影。掏钱、买人、组阵容,但一旦面对逆风局,英雄豪杰又莫名蒸发,最后让半大不小的新人撑门面。人们津津乐道于7300万锋霸的身价,但在真刀真枪的比赛里,只有少年会横空出世。这种对比,像极了生活:有些人兜兜转转,最终还得靠家里的小孩传来惊喜。
转镜头来到中国,董路的“足球小将”俱乐部吸引了无数目光。这不像某些动辄喊口号、但永远和世界杯无缘的“造梦工程”。董路不卖情怀,也不跟风“城市荣誉”,而是直接谈投资与股份——3万块,大门都挤不进。说白了,董路这轮众筹,是用互联网的热度和资本的嗅觉,炮制出一锅属于中国足球的“新式鸡汤”。
仔细分析,“足球小将”之所以立俱乐部,第一是摒弃地域标签,把“流量”视作第一生产力。毕竟,哪有什么俱乐部情怀,比起让大爷大妈从小巷口喊加油,还不如抓住各地网友的点赞与打赏。第二是创新选材——只用留洋归来的孩子组队。目的很明确:避开国内踢球的那一潭“死水”,专心打造一支带异域DNA的“洋气球队”。
有球迷质疑这套模式靠不靠谱,甚至调侃董路是“卖梦想收割韭菜新套路”。殊不知,这一切恰恰反映了中国足球的怪圈:撑不起市场的职业联赛,只能靠投资和互联网加持梦想。训练基地怎么选?未来比赛怎么打?董路的答案同样有趣——边打联赛边打欧洲“友谊赛”,用“真刀真枪”取代枯燥的训练课。这种玩法,像极了中国许多从小鸡娃到大的家长。理论上培训出来的球星多如牛毛,但一到正经比赛场就掉链子。于是,真比赛成了唯一出路。
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改变体制内的“踢法”和体制外的“观念”。阿森纳挥金如土,却无法立竿见影;董路试图另辟蹊径,也不知前路几何。实际上,无论伦敦还是中国,足球世界的荒谬正是如此。热血、梦想、资本、偶像,最后都要回归“少年”的一脚射门。少年强,则球队强;只不过,有时候,少年的世界杯梦,反倒成了成年足球的唯一盼头。
所以,阿森纳继续为冠军焦虑,董路忙着为足球小将拉投资。这场全球足球众生相,说到底不过一个道理:理想很美好,现实不留情。我们大可以调侃热身赛的惨败,或嘲笑足球小将的“镀金路线”。但在最无助的时候,或许哪一个15岁的少年,才是破局的最大可能。球门永远在那里,至于能不能进,只有亮剑才知道。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