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能源市场上,一场“石油大戏”正悄然上演。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对印度放出狠话,扬言要加征关税来惩罚其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但让人意外的是,印度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坚定地表示:和俄罗斯签了长期合同,这生意短时间内不会停。这一举动,不仅让全球关注,也把中美俄印这几方的博弈推到了台前。
细看下来,美国之所以咬着不放,无非是想借制裁手段遏制俄罗斯,同时也顺带敲打一下那些“不听话”的国家。可问题来了,对于像印度这样高度依赖进口能源的大国来说,谁能给便宜又稳定的石油供应,那才是真正值得交朋友的人。据数据统计,仅2023年5月,印度每天消耗550万桶原油,其中88%都靠进口。而在西方对俄实施制裁后,中东供应紧张、价格高企,这时候俄罗斯伸出橄榄枝,还附送优惠价——换做是谁,都得掂量掂量。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不是世界老大吗?一句话就能让别国乖乖听话?理想很丰满,但现实骨感。其实,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盘根错节,不是谁拍桌子就能定乾坤。尤其是像能源这种“命门”,真要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所以即使特朗普喊破嗓子,说什么再加25%的关税威胁,对印度来说也只是耳边风而已。
当然,并不是说印俄之间没有分歧。今年以来,由于俄方减少了价格优惠力度,加之市场波动影响,部分印企确实暂停了新订单。但归根结底,这属于正常商业谈判范围内的讨价还价,而非政治层面的全面转向。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双方合作基础扎实,经得起风浪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外部压力时,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颇具智慧。他强调:“不能用第三方国家视角来看待印俄关系。”意思很明确——自己的路自己走,不受他人摆布。这种态度,其实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共同心声。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自主选择”比盲目站队更为重要。
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或者企业主而言,从这场风波中可以学到什么?首先,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分散,没有哪一家独大;其次,与其一味追随所谓“规则制定者”,不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最后,无论做生意还是搞外交,坚持长远利益、维护自身核心需求才是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方法论。
说到底,美国式霸凌未必管用,该买还得买,该谈还得谈。如果真有一天全球都被某个声音牵着鼻子走,那才叫危险呢!至于未来局势如何发展,就看各家本事和耐力谁更强罢了。
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你身处资源匮乏却被要求断绝最划算供货渠道,你会屈服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对待这个问题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