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特恩伯里高尔夫球场的会客室里,特朗普与冯德莱恩握手合影,背后是落地窗外阴沉的天空。
这场仅持续一小时的会谈,敲定了美欧贸易战的关键协议:欧盟用1.35万亿美元的投资和采购订单,换来了美国对欧盟商品15%的统一关税。 而就在几天前,特朗普还威胁要对欧盟汽车征收30%的惩罚性关税。
根据协议,欧盟需额外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并扩大对美国军火的采购。 冯德莱恩在发布会上强调,这是欧盟"能争取到的最佳结果",尤其提到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问题将因此缓解。
但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随后补充的一条信息,暴露了更深层的交易:欧盟将向美国全面开放20万亿美元市场,并首次完全接受美国的汽车和工业标准,这意味着欧洲车企如大众、奔驰可能需彻底改造生产线。
欧盟内部对此争议激烈。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直接炮轰协议"严重失衡",是"单方面让步"的产物。 他算了一笔账:欧盟承诺的6000亿美元投资相当于瑞典全年GDP,而对美国军购更会挤压欧洲本土军工企业的生存空间。
芬兰外贸部长塔维奥也坦言:"这份协议不值得庆祝,15%的关税依然过高"。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则预测,新关税将拖累欧盟GDP 0.1%,其中德国损失最重。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在此次谈判中再度奏效。 他设定8月1日为关税谈判最后期限,并放话"绝不延期",迫使欧盟在倒计时压力下妥协。 此前,日本已在类似模式下低头:以5500亿美元投资换取15%关税,并向美国开放农产品市场。
东南亚国家则面临20%的高关税。 这种分级关税体系,被德国基尔研究所警告为"实力即规则"时代的回归——美国正联合主要经济体架空WTO,建立以自身利益为核心的新贸易联盟。
对中国而言,协议带来的直接冲击已在产业链显现。 欧美统一关税后,中国出口商品在欧美市场的成本劣势被放大。 例如中国电动汽车面临"基础税率+附加税"的双重压力,部分商品总税率高达65%,而欧盟同类产品仅需缴纳15%关税。
更严峻的是供应链转移风险:墨西哥、巴西及东南亚国家可能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例如越南纺织品出口若想享受低关税,需提高"美国成分"比例,变相加速去中国化。
协议中暗藏的矛盾同样尖锐。 特朗普宣称推动"制造业回流",但欧盟的1.35万亿大单集中在能源和军购领域,实际服务于美国军工复合体及页岩气巨头,与创造就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而欧盟承诺的6000亿美元投资被质疑是"空头支票"——分析指出,如此庞大的资金落地率可能不足10%,且特朗普任期仅剩一年半,政治变数极大。
未解决的领域则成为悬在欧洲头上的利剑。 钢铁和铝仍被美国征收50%关税,芯片关税政策将在两周内敲定,烈酒(如法国干邑、苏格兰威士忌)的关税也未明确。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更放风称,将在医药领域启动"232调查",为后续加税埋下伏笔。
金融市场短暂欢呼后迅速回归冷静。 尽管协议避免了8月1日可能爆发的千亿级关税战,但分析师指出:"可预见性"不等于"可持续性"。
欧盟开放市场标准带来的本土产业冲击,以及协议执行的模糊条款,将持续放大经济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