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爱电竞
爱电竞

爱电竞介绍

热射病死亡率极高,南京一个月内122人中招,医生提醒要多注意!
发布日期:2025-07-24 16:35 点击次数:12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你可能想不到:大热天,出门十几分钟,竟能把一个人直接“送走”。不是中暑这么简单,而是更凶险的“热射病”!它不是汗流浃背的事,而是高温下身体“失控”的极限警告。

南京的夏天出了名的热,可谁能想到,仅仅一个月,122人因热射病住院,已有多人离世。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我亲眼见证的临床现实。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但它其实是“高温杀手”,死亡率高达50%以上。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夏季最被低估的“隐形杀手”。

“天热多喝水”远远不够,热射病到底有多吓人?

热射病,一个听上去像“中暑升级版”的词,但它其实是一个临床急症,严重时可以在三小时内致命。

按《内科学》教材的定义,热射病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失衡,核心体温迅速升高(通常超过40℃),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昏迷、抽搐)的一种严重热相关疾病。

它不是你“热得冒汗”,而是你“热得不出汗”——汗腺功能崩溃、体温无法排出,体内像被蒸笼困住,最后脏器“烧坏”。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高温中暑健康提示》指出: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病死率在36%至70%之间。

南京鼓楼医院2025年6月的临床数据显示:当月接诊热射病患者122人,其中57人严重脑损伤,15人抢救无效死亡。

“我有一位朋友”——一个真实的热射病病例震撼了我

不是故事,是现实。

我有一位朋友,男,42岁,某大型物流公司门卫。6月中旬,他在中午12点到下午3点之间顶着烈日执勤,想着“我年轻,扛得住”,水也没怎么喝,帽子也没戴。下午四点被发现躺在保安亭里,人已经不省人事。

送来医院时体温41.3℃,已经没有自主呼吸。CT显示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紊乱,符合热射病诊断。

我们用了降温毯、冰帽、冰水灌肠、人工肾,抢救了整整36小时,人命算是保住了,但醒来后,有部分记忆缺失和认知功能障碍。

热射病不是晕一会儿那么简单,它是“从体表烧到脑子”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多人中招?热射病到底是怎么“烧”死人的?

很多人误以为身体能自动调温,热了就出汗,凉了就恢复。但真相是: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人体核心温度(37℃~38℃),而湿度又高到汗无法蒸发时,身体就“热不出去”了。

这时候,心脏拼命加快,血液奔向皮肤试图散热。但内脏却因此“供血不足”,肝、肾、脑等器官就像“被断了电”的机器,开始逐步衰竭。

而一旦体温超过40.5℃,细胞蛋白开始变性,类似煮熟的鸡蛋无法还原。

研究显示,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包括炎症风暴、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常见死亡原因为脑疝、肝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哪些人最容易中招?别以为年轻人就安全

别只认为老年人才会中暑,热射病对每个人都公平得可怕。

高危人群包括:

1.户外作业者:建筑工人、快递员、环卫工、交警等。每天都在“40℃烤箱”里跑。

2.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肺疾病的人,热调节能力差。

3.儿童和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未发育完善,耐热能力差。

4.年轻人中也有“高风险”群体:比如军训学生、马拉松选手、健身房里跑步不喝水的“硬汉”。

南京这波122人中招的数据里,最小的患者只有17岁,最大的92岁。

医生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我以为就是中暑,躺一会儿就好”

热射病和普通中暑的最大区别在于:中暑还能出汗、还能自己缓解,而热射病是“失去了调节能力”,必须即刻干预。

热射病的黄金抢救时间是30分钟到2小时。

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必须立刻就医:

体温超过40℃、不出汗、意识混乱、说胡话、抽搐、呼吸急促、脉搏快、皮肤干热发红。

千万别等“醒来就好了”,有的人再也没醒来。

为什么“喝水”反而有时候没用?你可能忽略了这几点

很多人听了太多“防中暑多喝水”的建议,一瓶水不离手,但依然中招。为什么?

因为光喝水,补不回你流失的电解质、钠钾钙离子。体液失衡,会造成肌肉痉挛、心律失常、肾功能异常。

正确做法是:

夏天出汗多时,合理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尤其是重体力劳动者。

烈日下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11点到下午3点之间。

穿宽松浅色透气衣物,戴帽子打伞,必要时随身携带清凉油或风油精(辅助使用,不能当药)。

一个让人后怕的细节:有些人是在睡梦中“热死”的

热射病并不一定发生在户外。封闭的空间、通风不良的房间、不开空调的夜晚,也可能“烧出人命”。

2024年夏天,广州一位独居老人因节省电费,夜晚不开空调,第二天被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失去意识,体温高达42℃,最终抢救无效。

医生提醒,室内环境同样高危,特别是对老人、病人而言,空调不是“奢侈品”,是“保命工具”。

冷知识:热射病不是现代病,古代也有“热死”的

《黄帝内经》里就有“暑热伤人”的记载,古人称之为“暑厥”“暑风”,不少记载中,士兵在酷暑中“卒倒”,其实就是热射病的早期描述。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大暑中行,汗必尽出,若不即止,神将昏乱。”

这不是新问题,只是我们现代人以为“科技进步就不会中暑”罢了。

医生的几个“真心话”,希望你记住

1.热射病不是“扛一扛就过去”的事,它比你想象的更快、更狠、更致命。

2.一旦发现身边的人体温飙升、说胡话、意识迷糊,别犹豫,立刻拨打120,用湿毛巾、风扇、冰袋降温。

3.夏天不是只有太阳晒人,湿度也能“闷死人”。闷热天气比干热更危险。

4.给孩子、老人、宠物留在车里几分钟,是拿命开玩笑。车内温度上升速度远超你想象。

“热死”不只是传说,是可以预防的悲剧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作为医生,我看过太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热射病并不是一种“特殊病”,而是常见却被忽视的紧急情况。

我们不该在失去之后才重视,也不该等自己或家人成为数字的一部分,才知道“原来热也能要命”。

南京的122个案例只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全国的高温还在持续,风险无处不在。

请记住这句话:热射病,是可以预防的,但一旦发生,就可能无法挽回。

参考文献:[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热射病防治知识手册[Z].2024.[2]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热射病临床研究报告[R].2025.[3]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你有没有在夏天中过暑?你觉得防热措施做得够吗?你会担心父母孩子热射病的风险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微信:
爱电竞
返回顶部